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中的“于”字句
2012-12-31 18:50阅读:1,574
文章来源:实验北校 文章作者:刘亚妹
发布时间:2007-4-25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把文言文看作一个平面,缺乏历史主义观念,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法作理论指导,因此普遍感到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文言句式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所归纳的是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中的“于”字句,对其历史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相信本文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被动句式
“于”字句 历史演变
本文拟对被动句式中“于”字句的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分期进行断代描写,探讨其历史演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br>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大多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来表示的,因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示被动的句型结构。被动式应用范围的广狭,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古汉语的被动句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于”字句;第二类是“见”字句;第三类是“为”字句;第四类是“被”字句。本文将列举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具有语法被动意义的主要句式之一------“于”字句,并将列出本句型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语例①,并且指明这种结构及其变体出现和终止的大概年代。
“于”字句是一种古老的被动句式,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了。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动词放在“于”字的前面,后面紧跟着介词“于”,即行为是施及于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本句型中,“于”字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于”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于用了“于”,使得被动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例如:
※(1)丙寅卜,亘贞:王 多屯,若于下上。
贞:王
多屯,若于下乙。(甲骨文合集 808正)
※(2)己未贞:旨千若于帝。
贞:旨千不若于帝,左。(甲骨文合集14199)
※(3)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