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中的“于”字句

2012-12-31 18:50阅读:1,574
文章来源:实验北校 文章作者:刘亚妹 发布时间:2007-4-25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把文言文看作一个平面,缺乏历史主义观念,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法作理论指导,因此普遍感到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文言句式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所归纳的是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中的“于”字句,对其历史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相信本文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被动句式 “于”字句 历史演变
本文拟对被动句式中“于”字句的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分期进行断代描写,探讨其历史演变。
br>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大多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来表示的,因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示被动的句型结构。被动式应用范围的广狭,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古汉语的被动句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于”字句;第二类是“见”字句;第三类是“为”字句;第四类是“被”字句。本文将列举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具有语法被动意义的主要句式之一------“于”字句,并将列出本句型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语例①,并且指明这种结构及其变体出现和终止的大概年代。

“于”字句是一种古老的被动句式,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了。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动词放在“于”字的前面,后面紧跟着介词“于”,即行为是施及于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本句型中,“于”字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于”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于用了“于”,使得被动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例如:
※(1)丙寅卜,亘贞:王 多屯,若于下上。
贞:王 多屯,若于下乙。(甲骨文合集 808正)
※(2)己未贞:旨千若于帝。
贞:旨千不若于帝,左。(甲骨文合集14199)
※(3)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4)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
[我(庄暴)被大王召见。]
※(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6)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同上)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司马光:训俭示康)
[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被外物牵制。]
(1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1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同上)

上引例(6)中,介词“于”放在动词“幸”的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赵王”,“幸于赵王”就是“被赵王宠爱”的意思,主语“君”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例(8)中,介词“于”放在动词“凝滞”的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物”,“凝滞于物”就是“被外物所束缚、拘泥”的意思,主语“圣人”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
这种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介词“于”字,也有省略掉的。例如:
(13)泽居苦[于]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
上述省略“于”的情况比较少见。

“于”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了,甲骨文里只有“于”而没有“於”,书经、诗经、易经也以用“于”为常。“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它还兼有后起的一些意义,而这些后起的意义就不用“于”表示。“于”的原始意义只限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表示对人的关系,但是,如果“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或“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则只能用“於”,不能用“于”。即,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用“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②。

“于”字句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止于孟子时代。但是,这并非说其间只使用这种句式,而是意味着,在该时期内,该句式是几种主要被动句式之一,在上述时间过后,该句式仍然存在,并为后代著者所采用。如上述例(5)----例(10)等汉代及汉代以后的作品中,“于”被动句式反复出现,我们说“于”字句在孟子时代宣告结束,是因为它当时不再为主要被动式。“于”字句在先秦时代较常见,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中均有这种句式。后来“于”逐渐为“於”所取代,在《左传》中虽有遗留,但为数不多,而“V+於+O”的被动句式在《左传》及先秦诸子古典文献中的各种被动句型中居于首位,《史记》等汉代文献中,这类被动句也较多,但已少于“为”字句,到魏晋著作中,“为”字句、“被”字句出现得多,这类被动句只占少数了。到了后代,“于”和“於”虽然仍然沿袭下来,但二者的分别渐渐泯灭了,后来都简化成“于”。高中文言文中对“于”和“於”的区别不作要求。
Abstract:
Teaching of 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but
teachers of Chinese in middle school only regard it as a
plane in teaching , lacking historical concept. And
there is no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so most teachers feel that
there are no rules to abide by in teaching . Teaching of
classical sentence form is a big problem in teaching of
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 This paper introduces
“yu” sentence form of passive sentence forms involved in
teaching of classical style of writing in high school,
meanwhile also studies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ason . I believe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of 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 passive sentence form, “yu” sentence form
,historical evolution importance.
注释:
①其中带“※”的课外语例。
②王力《汉语史稿》(中册)334页,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3、《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1月版。
4、张玉金主编《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5、张世田《文言常用实词词频词典》,大连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1月版。
7、何乐士《文言虚词浅释》,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版。
8、《古文观止》,岳麓书社,1988年版。
9、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0、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11、董治国《中学古汉语句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
12、屈承熹《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版。



高二四部语文教师 刘亚妹
#字词音义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