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李丹——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2012-12-16 12:08阅读:6,220
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10级汉本2班 姓名:李丹 学号:8161090148


按语:回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民族,是从元代的时候开始在中国形成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族语言文字,保持阿拉伯文化传统。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回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就拿威宁回族来说吧,我们都知道威宁是一个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而回族既保留了一些阿拉伯的文化传统,又有一些自己的文化特色。我只是对婚礼作一下介绍。可能有不详尽或是有弊端的地方,仅供参考。
和别的地方的回族的婚礼习俗一样,威宁回族结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结婚双方必须是穆斯林。并不是每一个回族都称得上穆斯林,如果你是回族但是你没信仰,不会念清真言作证言,你就只能称得上是回族而不是穆斯林。第二:必须要有一个主婚人。主婚人可以是男女双方父母中的任意一个,若父母不在的话可以由叔叔等代替。第三:要有征婚人。证婚人可以是两个男的,或者是三个女的。第四:要有聘礼钱,这个钱由男主婚在结婚当天当着很多人的面给女主婚的私房钱,并承诺在没经过女方同意的情况下,男方不能挪用。具备这四个方面,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和家长如同意,就可以准备婚礼。一般而言,回族结婚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但是在威宁县和宁夏等地方是有迎亲这一习俗的。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都大同小异,我简单介绍一下威宁回族的婚礼仪式
br> 回族的婚礼习俗一:提亲
关于回族结婚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也就是说,结婚的男女没有自由恋爱的过程。但现在一般都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了才开始提亲这个仪式。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依从媒妁之言,都有以下的提亲仪式。
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但在威宁,一般都只有一个媒人,是男方家请去女方家的。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男主婚要一起去,或者是男主婚的父母去一个。要带上茶、糖等礼物,然后通过媒人来说明男方新人想和女主婚结为夫妇,想取得女主婚家长的同意。并通报男方家的家庭住址,家长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性格、文化程度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若是自由恋爱的话介绍就不用那么详尽了。如果同意了,就下一次再来,来的目的是温糖茶,就是把茶和糖一起放在壶里,加水在里面,把糖水烧开,然后请女方家族里的人来喝糖茶,算是对这门婚事的肯定。于是提亲这个仪式就结束了。
如果是媒妁之言的话,也就是说不是自由恋爱,提亲结束后女主婚人可以去男方家里了解他家的情况,如果愿意结婚,就不要拒绝男主婚父母给的礼物,一般是钱。收下了钱,也就意味着同意这门婚。如果是自由恋爱,女主婚在提亲之前就会去一趟男方家,初步了解一下家庭情况。如果男方家长同意之后,就会给女主婚钱,假如女方拒绝了,就意味着看不上男方的家庭,假如男方父母不给礼物,就是对女方不满意,以后还要商量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也就是自由恋爱了。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即,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李丹——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回族的婚礼习俗二:定茶谢亲
  有些地方的回族称定茶为“说色俩目”或“道喜”。但在威宁叫做送期成或者叫做谢亲。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主婚在媒人的陪同下去女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茶的数量是有规定的,要看女方家族中比女方长一辈的人家共有几户,每家人一斤,要数好了带来,不能漏掉。还要准备钱,是用来给女方家长为女主婚筹办嫁妆用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习俗,至于女方家长给女主婚买多少东西是根据家庭条件而定的。另外就是把结婚的日子告诉女方家长,让他们早做准备。通常被称为送期成。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
  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也就是彼此问好,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之后就要准备婚礼。以前女主婚的嫁妆如窗帘,窗帘,门帘等都要自己做,就是把布买来后自己在上面锈上各种花。还要自己做布鞋,等到嫁过去之后送给男方的亲人。俗称“端鞋”。但是现在嫁妆都是用买的,有些礼节就被人们省略了。
李丹——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回族的婚礼习俗三:迎娶
 结婚这天,新郎和新娘穿上纱,打扮好之后,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威宁只是要求穿红衣服,不一定是红棉袄。送亲的人须是双亲,选择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来担当此任,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还要选一群未婚女孩送亲,手里都拿桌一些东西,比如热水瓶,盆之类。还有家族中的年轻人也跟着背木箱,意思是送亲。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木箱了。家具都是买的。于是簇拥女主婚上车,一路炸火炮。在以前,结婚是没有车的,结婚都是步行,女方家送亲的人排成长队,在路上等男方家来迎亲,男主婚从女主婚的左边过来,从后面绕到右边,然后再接回家。走的时候如图2所示。有些地方,接亲车到男家大门时,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但这些在威宁县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已经消失了。有条件的,要从大门口到新房铺上红毡毯,有的则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进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显其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习俗请阿訇念'尼卡哈'(伊斯兰教合婚仪式)。
婚礼仪式开始,媒人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两家亲朋好友,地下铺上毯子,新郎跪在上面,但现在大多数都是坐着。聆听阿訇的教诲。图3。为了尊重客人,一般念“尼卡哈”都是男方阿訇请女方家的阿訇念。有时一位阿訇念,另一位阿訇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首先遵圣行给新郎新娘恭喜。“巴热苦门拉乎,风尼卡哈”真主使你们的婚姻美满。一对新人要祈祷。结婚是主命圣行,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作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这个成年的女人是美的、是贤惠的,你要接纳她、善待她,你们的婚姻是合法的接下来要让结婚的男女双方都念清真言作证言,感谢主的安排。新人要虔诚。讲完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娘:“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表示愿意则应马上回答“盖毕尔图”,女方媒人替新娘回答“达旦”。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知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现在不见结婚证阿訇是不能念“尼卡哈”的。
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先。由阿訇读一段《古兰经》,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待双方答应后,阿訇宣布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继而,再按照一定内容谆谆嘱咐一番'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都从地上抢着捡,以沾吉,也是婚礼的高潮。之后就新娘和新郎都各自招呼客人,开始筵席。宴席一般都是从阿訇开始,每桌十人左右,然后再由远及近的客人吃饭。宴席结束后,由男方家请一个德性好的妇女为新人铺床,并且边铺边说祝福语,如铺床铺床,儿孙满堂等等。然后闹新房开始,许多小孩去跟新娘要喜糖,而成年男女则要求男方亲吻女方等等。闹过就散了,新人才入洞房。
李丹——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回族的婚礼习俗四:回门
新婚结束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两人回娘家,带上饼干之类,俗称“回门”,如果在路上遇到行人,他们会从新郎和新娘那里“抢”东西吃。这种习俗表示一种喜讯。这样以后这门婚事就算结束了。这些就是威宁回族婚礼的全部过程,简单介绍完毕。
李丹——威宁回族婚礼习俗文化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