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白毛女”的原型在邳州

2013-01-03 08:03阅读:864

“白毛女”的原型在邳州
胡存英




现代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帜作曲。1945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之后数十年长演不衰,国人家喻户晓。但剧中主角白毛女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呢?历来说法不一。
流传较早的一个说法是,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但可信度较高的说法,应该是取材于徐州市的邳州市燕子埠镇黄楼村,理由有二:
一,《白毛女》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和黄楼村的原型极其相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黄楼村有个大地主,名叫黄世仁,占地2000亩,周围农民都是他的佃户。他的管家叫穆仁智。当年有个乳名叫小喜儿(范妮)的姑娘,是一个佃户的女儿,被黄世仁糟蹋过。黄楼村后面有座寨山,寨山东南坡上有座奶奶庙,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今仍留遗址。当年小喜儿逃出来,就躲藏在那里的一个很深的
山洞里。1939年,八路军115师南进部队来到这里,发动群众抗日,除奸反霸,黄世仁因罪恶累累,在乡民大会上被处决。小喜儿从此回家,后来嫁人。
这些现实生活中情节和主要人物姓名,和歌剧里的大部分情节及主要人物姓名,几乎一模一样。
二,《白毛女》中描写的环境,和黄楼村也极为相似
在这个歌剧中,有这样的唱词:“清清的流水,兰兰的天;山下那片米粮川,高梁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
这和黄楼村的地理环境有相似之处。村后有座寨山,海拔165米,其石有被水冲刷的痕迹,也有绿树野花。下大雨时,有清清的流水从山上下来。山下是平原,种满庄稼,也有高梁谷子。
三,《白毛女》中描写的过年风俗,与黄楼村一带相同。
大年三十,雪花飘飘,喜儿借了二斤面包饺子。外出躲债的杨白劳,要回家过年。他用卖豆腐挣的几个钱,给闺女扯了二尺红头绳。还要贴门神,让大鬼小鬼进不来(年三十,门口放一根拦门棍,是拦鬼避邪的,讨债的人一看到拦门棍也就不进门了)……
《白毛女》中这些过年的风俗画,正是邳州乃至徐州一带过年风俗的写照。
四,《白毛女》的主要作者与黄楼村有特殊关系
《白毛女》的主要编剧贺敬之,小时候家就住在邳州燕子埠(现属山东枣庄市),他的舅舅就是黄楼村的黄世仁。当年,黄世仁办了一个黄楼小学。贺敬之就每天跑五里路,到这个小学念书。而且中午就在黄世仁家吃饭。贺敬之这样的经历,对他创作《白毛女》必然会起决定性作用。
《白毛女》的主要作曲马可,是徐州人,当年和贺敬之既是战友又是老乡,他们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当然,上述生活基础并不等于艺术作品,而只是创作素材,所以《白毛女》里,又设计了杨白劳、大春等虚构的人物,还设计了白毛女与大春相恋、八路军解救白毛女等情节。

摘自《徐州千古之谜》一书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