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原创通讯】小弟涂阳文笔下40多年前的湖北仙桃柳李村

2023-04-25 15:22阅读:27
【原创通讯】小弟涂阳文笔下40多年前的仙桃柳李村
(一)会计员用上“洋算盘”


涂 阳 文
沔阳县通海口公社柳李大队一九八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工副年年增产增收,集体和社员迅速富了起来。在去年年终决算分配时,大队党支部根据群众建议,从集体提留积累资金中拿出一笔专款,为全大队7个生产队会计,每人购发了一部电子计算机。社员高兴地说:“会计能用上‘洋算盘’,多亏了‘大包干’啊!”
(原文载1983年2月11日《荆州报》。)
(二)美国学者重访柳李村


涂 阳 文
三年前曾到沔阳县通海口镇柳李村访问的美国学者史太丽,九月十二日重访柳李村。当史太丽看到过去只有有线广播的农户,现在室外架起了银白色的电视天线,过去的平房变成了小“洋楼”,村里盖起了有电扇、翻椅的电影院时,她情不自禁地用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对党支部书记林进爽说:“真想不到,三年内你们这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原文载1985年9月15日《湖北日报》第一版。)
(三)画展如期举行


涂 阳 文
办农村青年画展,是我上任后的第一个活动计划。朋友们劝我说:“你不要一上任就砸了锅。”
也许真是那么回事。记得我上初中时,鬼使神差,居然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火柴盒、烟壳都成了我的“写生簿。”后来,竟然在语文练习本上搞起了素描。偶尔一次,被妈妈发现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妈妈劳动一天,只够你买一个本本,你就这么不爱惜地画掉,不心疼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画家梦破灭了……
今天,我要网络农村青年中的“土画家”,为他们举办画展,有人参加吗?我抱着疑虑的心情,将征集画稿的广告悄悄贴了出去。
第三天,一个手持画卷的农民找上门来。我打开他的画,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映入我的眼帘:蔚蓝的天空下,群山起伏;山上,林海茫茫;山涧,溪水潺潺。看着他的画。我简直入了迷。
我与他攀谈起来。他叫涂京华,住本镇柳李村五组,今年二十八岁。从小就做着画家的梦。真正开始学画,还是近几年的事。他先后花去一千多元,到外地求师学艺,购
书买纸。他感慨地说:“早些年,想学学不成。绘画是赔本事,过去赔不起,现在好了,我亦工亦农亦文,农闲在乡办企业做工,农忙在家帮忙种责任田,再用一个月时间外出写生,拓宽视野钻研画艺。”我暗自敬佩他的胆识,有意问道:“你学画,出这么多钱和时间,别人理解吗?”“不理解?嗨!我们那里已有‘画协’了……”
送走第一位应征者,心里很不平静。接连几天,送画的,来问信的,络绎不绝。不到半个月,我们就收到了六十多幅作品。虽然画风各异、程度不一,但都带着一份农村青年追求新生活的希冀。
画展如期举行了,请您来参观我们的农村青年画展吧!展出地点:仙桃市通海口镇影剧院活动室。
(原文载1987年10月20日《湖北日报》第二版。作者时任通海口镇委宣传干事。)
(四)河埠头的兴衰


涂 阳 文
在仙桃市通海口镇柳李村一组,要说热闹处,莫过于每天早晨的河埠头了。您看:晨曦初露,小河边河沿上,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她们不约而同地聚拢来,又三三两两地散去。清一色的洗衣盆,清一色的小板凳。坐着慢慢地搓、细细地揉,棒槌的敲击声,妇女们的说笑声揉合在一起。时而有小伙子、中年汉,挑着一担水桶,晃悠悠地来点缀一下,打趣笑骂。每天早晨,这里总是洋溢着欢歌笑语,热闹非凡。然而,时间一长,在这女人的领地里,居然出现了不满声:“每天洗,洗了大半辈子,解放了这些年,就是没有把我们从洗衣服中解放出来。来世再也不投女人胎。”立下了誓言,赌了气,但每天一盆衣服还要照样洗。
星移斗转,家乡的河埠头上慢慢地冷清下来了。不为别的,您只要看看矗立于一百一十户人家中间的最高建筑物——水塔,您就明白了。坐在家里,龙头一拧,清水哗哗,何必再去挤埠头呢?但偶尔还是有两三个喜欢热闹的姑娘,在埠头上露露面,如今再到河埠头,却是另一番景象。昔日光洁缓缓的水泥埠头上,已是杂草丛生,水平如镜的河水已变成满塘荷花。但您不必为这冷落的河埠头惋惜,倘若您走进村,您就会茅塞顿开。
这一百一十户人家,改革八年来,自己买洗衣机的不说,光娶来的三十多个新媳妇,个个陪嫁了洗衣机;再有二十九户新建楼房六十间,上梁“过屋”,亲朋好友送来的礼品中,少不了一台洗衣机。
啊!家乡的河埠头,你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还在等待着,等待着姑娘们的亲昵。然而,你那火红的时代过去了。你将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一去不复返的世纪。
(原文载1987年11月22日《湖北日报》第二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