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镇江朱氏祠堂

2015-05-04 12:44阅读:1,698
朱氏祠堂 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 通街券门 二进门 孝字碑 本报记者何菁戴蓉摄影何菁 在儒里朱氏宗祠的大照壁前,记者看到了一块崭新的省级文保单位的碑石。今年新批的我市25处省级文保单位,大多还未及换上省文保的新碑,记者寻访了十几处新晋省保,
朱氏祠堂
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
镇江朱氏祠堂
  通街券门
镇江朱氏祠堂
  二进门
镇江朱氏祠堂
  孝字碑
  本报记者 何菁 戴蓉 摄影 何菁
  在儒里朱氏宗祠的大照壁前,记者看到了一块崭新的省级文保单位的碑石。今年新批的我市25处省级文保单位,大多还未及换上省文保的新碑,记者寻访了十几处新晋省保,这是看到的第一块。记者注意到,这块碑立于今年的4月,而听到记者这样说,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的朱利民和朱谷玫老人显得很开心。
  儒里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五开间三进,坐东朝西,祠内斗拱、木雕画栋,砖雕花墙,屋顶飞脊兽角,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典型建筑。朱氏宗祠为朱熹嫡裔所建,是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它既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的古祠堂
  儒里朱氏宗祠位于儒里老街的尽头,从老街走进古色古香的朱氏祠堂,第一眼就看到一个通街券门,上面刻着“儒里”两个字。
  祠堂坐东朝西,三进17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为广场。照壁的正中央是巨幅花岗石浮雕《儒里春秋图》(长12米、高3米),一组九画,浓缩了儒里从古到今七百年的历史。两侧是功德碑,记录了2002年朱氏宗祠修缮时的捐款人的姓名。
  儒里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初,由于年代久远,长年失修,逐渐破落,2002年10月起,朱熹后裔和当地村民自发捐资数十万元,对儒里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终于初步恢复风貌。在修缮时,还特意请到了尉天池的老师常国武先生题写了“朱氏宗祠”的匾额,悬挂在进门处。
  朱谷玫老人介绍说,祠堂的二进门是整个祠堂最精美的地方,也是最有古韵的地方。门楼上的雕花异常精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万草纹”象征着朱氏子孙生生不息。除了“万草纹”,门楼上还有几十个形制各异的“寿”字。
  二进门的门楼上有两块石匾,朝外一块刻的是“紫阳世泽”,朝里一块刻的是“虹井流芳”。“紫阳”是朱熹的别号。“世泽”系指他受封三品世袭五经博士,世代永袭爵位,子孙永沐皇恩之谓也。“虹井”是朱熹婺源故居的老井。谱载:熹父朱松在福建建阳为官。熹诞生前三日(即九月十二)故居老井口上蒸气升腾,并出现一道彩虹。其祖父朱森即曰:“祥兆也,吾家当出圣贤矣!”后果验,朱熹成为南宋集理学大成之圣人。因有此佳话,后世便将此井命名为“虹井”。儒里老祠堂今仍完好保存此门头石刻,两块八个字,为一人所书。字迹雄浑遒劲,饱墨垂露欲滴,竖细横粗,风骨独特。书者据传系清代号称“江南二笔”之秀才塾师徐退。
  祠堂第二厅为祭堂,塑有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复制了康熙御书的“学达性天”匾,朱熹遗墨楹联抱柱和朱伯庐手迹《治家格言》木雕大屏风。朱老介绍说,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在国内非常罕见,是他从新加坡找来的,很珍贵。
  祠堂的第三进为享堂,供奉着祖宗牌位,精工雕镂吊格花窗、灵牌林立威严肃穆,是宗祠的“标志性”设施。在享堂的南侧有两件祠堂的宝贝,一件是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桂花树,一件是朱氏后人捐赠的玉塔。据介绍,桂花树自祠堂建立后就栽种在这里,每年桂花开放都会香飘满村,虽说自2008年的一场大雪后,桂花树的树干已经空掉不少,但是即便这样,今年已经开过三次花了。玉塔通体半透明,在灯光下显示浅绿色,工艺精致,每层塔上都雕刻有龙,每个屋檐上都挂有铃铛,整座塔上共有48条龙、72个铃铛,这座玉塔原本是一户朱氏后人的传家宝,传到第四代的时候赠给了祠堂,作为祠堂的镇祠之宝。
  祠堂因朱熹而著名
  我市今年新晋省保中,祠堂只有这一座入选。晋级省级文保单位的要求很高,为何朱氏祠堂能一枝独秀?对记者的疑问,79岁的朱谷玫老人给了肯定的回答:除了建筑上的历史价值,最主要还是因为朱熹的地位。朱氏宗祠为朱熹嫡裔所建,是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这让朱氏祠堂不仅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里是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元朝至元(后)五年(公元1339年),朱熹的八世孙任山东提刑的朱文通(亨三公)来丹徒公干未返,择此定居,围堤垦田,繁衍子孙,时称“围里”。后因村民大多姓朱,故又名朱家圩。相传清代时,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丹徒,见此地村民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且读书之风浓郁,遂欣然命笔,题写了“儒里”二字,赐予该村。
  “二十四孝”窗格木雕和孝字碑
  为了传承先辈的忠、孝、仁、义伦理道德,朱氏祠堂除了在前厅屏风上刻上朱熹后裔朱伯庐手迹“治家格言”外,最近又请民间雕刻匠在祠堂前后厅60扇窗格木雕了“二十四孝”等图案。全部朱漆鎏金,其中有“埋儿奉母”、“鹿乳奉亲”、“行佣供母”、“芦衣顺母”、“卖身葬父”、“扼虎救父”和“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孝”故事,也有“凿壁偷光”、“过门不入”、“大义灭亲”、“岳母刺字”和“孔融让梨”等,其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朱谷玫老人对每个图案都编写了故事说明,给前来的参观者一一讲述,让人们从中接受教育。
  朱谷玫老人说朱氏宗祠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是一个景点。他将我们带到了正厅右侧的一个小巷道中,巷道的顶端竖起一块汉白玉“孝”字碑,上面的“孝”字书写很有特色,观其字形,可从中发现孝逆两种情境,令人惊叹。
  据介绍,这碑上的“孝”字是朱熹的手迹,是特意从江西婺源朱熹祠堂里临摹而来。朱老用手挡住字的左半边,让游客细看字首,可见一位孝子向上拱手作揖,恭敬有礼。朱老说,孝字乃“子”字上顶个“老”字头,意思是儿子把老人顶在头上,敬重老人,“子”者尊老即是“孝”。然后,朱老又用手挡住字的右半边,字的上部就出现了一狗头逆子,伸手踢腿,忤逆不孝,朱老说:“这种人不能算人,畜生都不如。此等画面尽藏‘孝’笔画之中,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为了教育朱氏后人,朱熹后裔还在这块碑上特意刻上了朱熹的一首诗:“当官廉为首,为民孝当先;回首自兹去,刚直立人前。”
  石匾额的有趣来历
  在《儒里掌故》中,关于朱氏宗祠二进门上石匾的题字“紫阳世泽”、“虹井流芳”有这样的来历。
  “江南二笔”之秀才塾师徐退生性孤僻,桀骜不驯。疏官场,厌名利,一世潦倒,半生执鞭,乐在书馆与蒙童为伴,尤以清贫坐冷凳为爽。嗜老窖,贪狗肉,不拘“席不正”而坐。书法精美,却金帛不换。有“求之不舍,乐时自赠”的怪癖。
  康熙年间朱氏祠堂扩建之时,需书石匾两块,奈何明求不可得,只好设计暗取之,线人获悉其某日必从此地路过,遂在路边搭一草棚,烹狗煮酒,一时香味袭人。时近晌午,徐退过此为美味所惑,顿觉口中生津,饥肠辘辘。遂命车夫停脚稍息,自入棚内小憩。
  见老者问之:所炊何物?答曰:狗肉正烂!徐退闻之,馋涎欲滴。赞曰:美味!可否略赐点饥?答曰:老仆不敢!今家主特命烹狗延师,为祠堂书匾耳。徐退笑曰:涂鸦何难!请赐解馋,吾亦可书字赠汝如何?老者笑曰:如斯不可声张!就此书来。仆从主姓,即书“紫阳世泽、虹井流芳”八字可也。老者一边取出备用文房四宝,一边端出狗肉烧酒。徐退早已迫不及待,不假思索匆匆捉笔一挥而就。急忙转身倾杯举箸,连声赞叹:美味!美味啊!老者接过字幅亦连声赞叹:好计!好计啊!徐退诧异,老者改口笑道:噢,我说是好字!好字啊!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