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对课表的分析与思考

2013-04-26 21:51阅读:171
对初一课表的分析与思考
无锡洛社初中 初一某班的课程表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语文
英语
数学
语文
语文
英语
音乐
美术
思品
生物
数学
数学
体育
英语
数学
地理
体育
语文
数学
英语
信息
生物
劳技
信息
历史
诵读
语文
语文
研究性学习
地理
思品
自习
自习
班队
自习
自习
自习
自习
自习
自习
注:红色为上下午分界线

我以某校初一课表为基本依据,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的所学知识,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特点、课程形态、课程类型和课程组织形式这四个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此课程表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课程特点
在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内容得到了广泛发展,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以所列的某学校初一课表为例,在每天7节课,每周35节课的课程强度下,学校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地理、生物、信息、历史、思品、诵读、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习一共15种课程,可谓学科类别丰富多彩。
我们从这张课程表中,可以分析看出现代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些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看,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占主导地位外,现代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类的课程也在课程安排中占有相当比重,如生物和信息,人文社会科学也进入学校课程,如历史和地理。另外,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丰富了学校课程的领域和类型。
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及其目标越来越明确,在基础课程之外,增设的体育、美术、音乐和劳技等学科,让我们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多方面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学生。
第三,从课程实施来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例如研究性学习这种自主探究类的课程。
二、课程形态
该课程表以知识本位课程为主,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
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这是基于影响课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形成的三种课程形态,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课程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学科,最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本位课程主要采用教授法,便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与课程任务,注意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也有利于课程评价地完成。但是,知识本位课程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
在本世纪初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这么说道:“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现代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知识本位教育。新课程改革把“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我们看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倾向——儿童本位教育。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开发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我始终觉得,课堂应该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三、课程类型
该课程表采取的是学科课程这一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我国古代孔子的“六艺”教育(诗、书、礼、易、乐、春秋)和古希腊的“七艺”教育(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都是中西方最早的典型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有诸多优点,它是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课程,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易于组织教学,也易于进行教学评价。但同时,学科课程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过于注重逻辑系统,容易导致重记忆青理解的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上,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和理论化,不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觉得,基于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出发点,可以在此课程表的基础上,每周增设一门“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活动课程重视学生需要和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
四、课程组织形式
该课程表采用了分科课程这一课程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是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分科课程虽然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
目前,我国学校的课程结构不仅以分科为基本特征,而且相当极端,不同学科各自为战甚至画地为牢,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分科课程相对的,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一种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60年代以来,英国出现的“统合教学日”,80年代美国出现的“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都是典型的综合课程。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提倡综合课程的,在它的具体目标中提到:“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改出台后,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进行综合课程的试点,主要以新编的综合性书本《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作为教材,但是作为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的综合课程,却在实验区遇到重重阻力,陷入困境。
国家教育的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得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作为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课程,走入这种尴尬地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综合能力不够,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方式转化的滞后,不能适应综合课程的学习;综合课程的评价体系仍未建立,传统的评价体系制约着综合课程发展等等诸多原因。
我们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所受制约性有一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从而取长避短,互相促进和不断完善。
另外,从该课程表中,我们没有看到选修课这类课程的设置。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划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前者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后者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的课程。在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选修课”似乎是我们到了大学才能接触到的字眼,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几乎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这虽然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但是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学生的个体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是课程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必修课体现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它是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保证。而选修课则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以上就是我对所列课程表的分析与思考。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