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差距是个伪命题

2022-09-20 14:36阅读: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差距是个伪命题 播报文章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差距是个伪命题
牛津小裁缝
2022-09-19 11:56云南知名财经博主
关注

经济地理学包罗万象涉及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生活走得非常近。正因为如此,它和城市研究一样,门槛又比较低,随便什么人什么专家什么民间学者都能说几句,很多时候看着貌似有道理,但往往是似是而非的逻辑。比如今年,我在参与广西规划的时候,当地政府给出的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预判有一点认为是广西的优势,那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加速南移。乍一看好像没问题,仔细一想这才是逻辑没错误但是现实很灾难的论断。其实恰恰相反,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对广西的发展反而是大大的不利。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南北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的南北分界线经常被过度解读。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有些人非扯成经济地理分界线根本站不住脚。南北方一直是一个自然地理学上的划分,经济地理学找不到理论依据,假如一篇分析城市发展或者经济地理的文章里面,经常出现南方北方这样的标签,多半是在瞎扯,我也没见过类似的学术研究。横跨中国南北方的例如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前两个往往
被划为北方,后三个是南方,这种划分的结果又往往掉进了领域主义陷阱。根本原因是省不是一个尺度。尺度的形成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循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个较为固定的领域性经济地理。


其次,中国存在显著的地域差距,但这种差距是城市与区域(城市群)的差距,而不是南北方差距这么简单。这种差距的背后就是资本循环的核心区(人才资金信息集聚地)和边缘地区的差距。那么核心区是什么,中国的城市体系变化如何,反映在以下三点:


1. 大都市化与群岛经济的崛起。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部门转型和新的公司积累战略加强了在先进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核心与落后的边缘化区域之间的既定空间划分。中国群岛的“核心岛屿”已经有了名称:大北京地区(京津雄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加上福建沿海、山东半岛、武汉、长沙、郑州、西安等。


2. 双循环背景下,跨境跨省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在过去十年中,旧的城市等级制的尺度重构也有助于建立新的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新格局。随着流空间的确立,产业结构调整、全球化和国家城镇体系进程促进了新的跨境跨省城市体系的形成,在这些城市体系中,全球和全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欠发达地区和处境不利的地区则更加边缘化。


3. 边缘化和排斥的新区域。随着产业调整和升级继续将常规化的、低附加值的经济功能下放到东部半外围和外围区域,以及最近进入广阔的中西部,在中国核心菱形的周边出现了大量的边缘化和排斥的区域。


中国的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实际上是加速移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大湾区),这是城市与区域差距的显现。所以,你会发现广西很明显处于中国的边缘地区(经济地理视角),而且主要是被大湾区边缘化了。假如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大湾区的核心地位就会更明显,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只会更强,那么广西的各种资源被广东(大湾区)吸走的概率就越高,那么广西如何翻身? 试想一下,假如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河南河北山东,是不是更多的人才会留在广西本地呢?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差距是个伪命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