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宋氏书法家:宋庠、宋濂、宋广、宋克、宋珏、宋啬、宋曹、宋璲、宋湘
2014-07-19 09:42阅读:525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初仕擢大理评事,通判襄州,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又迁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
庆历三年(1043)因其子舆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范仲淹变法失败,召回任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舆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改知亳州,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最后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谧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时称“二宋”。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诗多绚丽之作。所著有《宋元宪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华县傅村乡),后全家迁居浦江青萝山下。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晋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院长。元至正九年(1349),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宋广(元末明初人),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官沔阳同知。善画。最擅行、草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略变其体,书风纵横俊发,时与宋克、宋璲俱以善书知名,人称“三宋”。代表作品有《风入松词》、《太白酒歌》,笔法瘦劲婉畅,书体时杂章草波磔,风骨遒丽。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吴郡长州(今苏州市吴县)人。居南宫里,号南宫生,人称南宫先生。曾官风翔同知。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三宋指: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指:沈度、沈粲)。
自幼便博涉群书,因其性豪爽,身躯魁伟,喜击剑走马,有任侠之举,家中蓄养门客甚众,喜饮好博,家财丧失,元宋动乱之时,意欲树功立业,北走中原,举义旗而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游金陵,入浙江之金华、会稽诸山,搜奇揽古,归家后因其以气节而闻名乡里,张士诚屡欲招其为幕宾,皆谢辞不赴,闭门家居,辟一室,内藏历代法名帖、周秦鼎,专心书画,日游其间不以为倦,相传又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授,所以书艺大进。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为友,时称“十才子”。晚年(洪武初)曾任陕西凤翔县同知,不久又辞官还乡,在他隐居期间,与杨维桢、倪瓒等人相交其契,以诗文相酬唱,特别是杨维桢非常喜欢宋克的书法,若有新作诗词,常请仲温书之,宋克学书取法高古,从魏晋上溯草隶之,尤其是对皇象《急就章》深有研究,相传宋克曾师从元代的著名书家饶介,深得其用笔之法,且其于书十分用功,据《明史·文苑传》谓:“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其真书出自钟繇,行草兼二王及皇象《急就草》之遗意,清劲古雅,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可谓中的之语。
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传世书迹颇多,计有《李白行路难》、《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刘桢公讌诗》、《形增影古诗》、《急就章》、《书孙过庭书谱》等。均为墨林所宝,翰中精品。
宋克亦善写竹,别开生面,虽寸冈尺堑而万玉千篁,雨叠烟森,萧然出俗。尝作《鸡栖丛篁图》一幅,自题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李日华甚为欣赏。传世作品有洪武二年(1369)作《万玉丛图》卷,款署:“己酉岁,宋仲温为长卿写万竹图”,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三年作《书陶诗并画竹石小景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
宋珏(1576-1663),亦作宋彀,字比玉,号荔支子,浪道人、国子仙。莆阳城关双池人。
宋珏初游金陵,走吴越,侨寓武林、吴门间。其“琴心酒德”,交诗文家顾梦游、谭元春诸名士。顾梦游诗云:“君因求友切,去我指吴阊。”尝见诗人画家程嘉燧荔文酒歌,击节叹慕,求得其人,因兄事之。后得遇文豪钟惺,书画篆刻家李流芳,放浪形骸,相交莫逆,人称“嘉定四先生”。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宋珏自此知交尽四海,岂必无英彦。李流芳诗云:“爱君匣里端溪色,更遣烧灯试墨回。”珏为诗才情灿熳,信腕疾书,亦不留稿。郑王臣说:“比玉诗思轩爽流逸,不在松圆(程嘉燧)、檀园(李流芳)之下。”
宋珏擅诗文、工书法,尤精于绘画,山水、树石、出入二米及吴镇、黄公望,不名一家,兼善画松,亦秀绝。临李公麟《辋川图》长卷,不设色,山石纵笔作摺带皱,不拘于法,自是士人高致。有《娄江欲雪图》,陆时化为之题诗。钱牧斋诗云:“画船携得砚如规,曾向春红伴画眉。珍重朝来远山色,小鸾(比玉妾)休咏白头词。”其万历四十四年(1616)完成的传世之作《松阴晓霭图》,崇祯二年(1629)所作的扇面《亭皋落木图》,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秦祖永《桐阴论画》云:“诗情画笔,倾倒名流,所写山水,脱尽画史习气,盖由其人品高洁,故落笔清而神腴,简而意足,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真士人雅构。”莆阳自古多荔枝,珏喜啖荔枝,日竟尽千粒。其咏荔枝诗之长,堪称历代之最,故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为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
隶书在宋元明三代处于潜伏期,只不过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影响下,一息尚存,并未消亡罢了。明代隶书更是低迷,像文征明这样的一代大家,其隶书也是僵呆板滞。“隶法宗汉”在当时还未成为一个书学常识,取法魏晋唐代隶书、效仿同时代书家就是其时隶书幼稚不堪的病根。宋珏则从根本上改变了隶书取法的方向性错误。他是中唐隶书没落之后的数百年,重新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汉代隶书的第一人,保存了隶书一脉纯正气息,为后学指出隶书学习的向上一路,对清代隶书复兴有筚路蓝缕之功。晚宋珏46年生的清初隶圣郑簠算是清隶的开山祖师了。他的学书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宋珏的重要意义:郑氏“初从时人宋比玉,见奇而悦之,学二十年,日就支离,去古渐远,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趋奇怪之妙。”(《隶法琐言》)郑簠从学宋珏到学汉碑的转变,印证了书学“隶法宗汉”及“师心不师迹”原则的正确性。
宋啬,自号钝椎居士。事迹不详,仅知为明末叶人。著有《书法纶贯》。
宋曹(1620-1701)字彬臣,一作邠臣,号射陵,自号耕海潜夫。大纵湖北宋状(今属盐都县)人。宋曹曾任明朝的中书舍人,明亡之后,即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借口供养老母,几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59岁时,清政府又以纂修明史,征举海内明儒,要举他为博学鸿词,他仍坚持不赴。后来,两江总督于成龙特地迎请他到南京,纂修《江南通志》,他处于事业考虑,勉强应命,但完成后,坚持不列自己的姓名。晚年,他仍过着隐居的生活,以吟诗写字自娱。诗风以杜甫自诩,书必杜诗,以表示对清朝的不满。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于蔬坪园,终年82岁。
其传世著作有《书法约言》、《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其中《书法约言》1卷7篇最为著名,内含总论2篇,答客问书法1篇,论作字之始1篇,论楷书、行书、草书3篇。在这部著作中,宋曹集中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他认为书法的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关于临写,他主张初写字不必多费纸墨临摹,应取古拓善本,仔细玩赏,对之加以熟悉,进而须背帖而求之;要边学边思,反复进行,成竹在胸,然后举笔为之。论草书,他说张旭喜肥,怀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认为写草书时用侧锋,则能产生神奇。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说草书无定,须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悟生后能自我作古,也能产生自己的方法和面貌。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秀才,乾隆51年(1786)中解元,嘉庆4年(1799)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1800)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嘉庆十年(1805)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二年(1807)钦点丁卯科四川乡试正考官;嘉庆十三年(1808)任戊辰贵州乡试正考官;后到嘉庆十八年这段时间,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篡、文颖馆总篡、教习庶吉士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十八岁起,出任云南省曲靖府、广南府、永昌府、大理府、莫南府等诸府大守,领迤西、迤南篆事。清道光五年(1825)七十岁,迁升湖北督粮道。道光六年(1826)七十一岁卒于武汉湖北观察署任上。
宋湘为官期间,关心民瘼,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
宋曹(1620-1701)字彬臣,一作邠臣,号射陵,自号耕海潜夫。大纵湖北宋状(今属盐都县)人。宋曹曾任明朝的中书舍人,明亡之后,即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借口供养老母,几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59岁时,清政府又以纂修明史,征举海内明儒,要举他为博学鸿词,他仍坚持不赴。后来,两江总督于成龙特地迎请他到南京,纂修《江南通志》,他处于事业考虑,勉强应命,但完成后,坚持不列自己的姓名。晚年,他仍过着隐居的生活,以吟诗写字自娱。诗风以杜甫自诩,书必杜诗,以表示对清朝的不满。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于蔬坪园,终年82岁。
其传世著作有《书法约言》、《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其中《书法约言》1卷7篇最为著名,内含总论2篇,答客问书法1篇,论作字之始1篇,论楷书、行书、草书3篇。在这部著作中,宋曹集中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他认为书法的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关于临写,他主张初写字不必多费纸墨临摹,应取古拓善本,仔细玩赏,对之加以熟悉,进而须背帖而求之;要边学边思,反复进行,成竹在胸,然后举笔为之。论草书,他说张旭喜肥,怀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认为写草书时用侧锋,则能产生神奇。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说草书无定,须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悟生后能自我作古,也能产生自己的方法和面貌。
宋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官中书舍人。《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明史》附《宋濂》后。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秀才,乾隆51年(1786)中解元,嘉庆4年(1799)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1800)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嘉庆十年(1805)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二年(1807)钦点丁卯科四川乡试正考官;嘉庆十三年(1808)任戊辰贵州乡试正考官;后到嘉庆十八年这段时间,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篡、文颖馆总篡、教习庶吉士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十八岁起,出任云南省曲靖府、广南府、永昌府、大理府、莫南府等诸府大守,领迤西、迤南篆事。清道光五年(1825)七十岁,迁升湖北督粮道。道光六年(1826)七十一岁卒于武汉湖北观察署任上。
宋湘为官期间,关心民瘼,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
摘录自《汉字硬笔书法网》历代笔帖·历代书家名录
(宋德军)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