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循声望去,在稻菽摇曳风车悠转的南国旷野,只见一中年男子挑着一担炊食,一头搁着豆丸、泗粉及碗、匙、筷等炊具,一头盛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鲜汤,边走边叫卖。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男女老少闻声围拢过来,你一碗、我一勺品尝着,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这便是莆仙鼎鼎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豆丸、泗粉”。
唐代,兴化湾东甲海提初成,挡住滔滔海浪,始有莆田南北洋之雏形。垦殖的滩涂地盐份多,一般农作物不易种活,唯有豆类耐碱,兴化大地多有收获。莆仙先民对黄豆情有独钟,将其加工成各类美食,由豆腐杂以虾米、肉馅、小葱、炒花生仁加工演变而成的豆丸便是其中一种。唐玄宗时,江东才女江采萍被选入宫,深受皇上宠爱,封为“梅妃”。她尝遍宫廷千般百味美食佳肴后,愈加思念家乡方味小吃“豆丸”,其兄江采芹便遣人往长安进贡莆仙小吃“豆丸”,皇上尝后赞不绝口。故而,在黄石江东、东花一带,豆丸尊称“贡丸”。
泗粉原系皇宫小吃,类似黄土高原凉面。唐明皇尝兴化豆丸后,感其鲜嫩味美,龙颜大悦,便将宫中小点泗粉赐予梅妃父母,以示关爱。并令沿途驿站日行八百里快马加鞭送至港东村(后称“江东”)。采萍父母将其分发给众乡邻共享,一同感受浩荡皇恩。因莆仙盛产豆类,淀粉甚多,各家各户必备,邑人因地制宜,将制作泗粉的原料加以改进,烹饪时再佐以家乡海鲜,便成今日莆仙五大名小吃之一,称泗粉或索粉。黄、涵一带,尤其是梅妃故里,人们称泗粉为“赐粉”,寓皇上赏赐之意。而制作泗份的主料——淀粉,自明代“番薯”(地瓜)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后,莆田多有栽培,所产淀粉甚多,因此,制作泗粉的原料渐被“地瓜粉”替代至今。
据梅妃故里江东村年逾八旬的名厨陈金辉老先生介绍:豆丸、赐粉的烹调方法分素、荤两种。素食传统做法是:在清汤里放八椒数枚、老姜几片及些许酱油和油炸豆腐若干,用以调味。待汤滚开后,投入豆丸、赐粉,煮熟后加入莆田本地花生油及香椿制作的“香椿油”等调料,即可食用,称为“素赐粉”,常年吃斋素食之人也可享用,可谓众生皆宜。荤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