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第一大马市----范家屯马市
2013-12-23 19:59阅读:690
关东第一大马市----范家屯马市 |
来源:市档案局 |
作者: |
时间:2013-12-02 |
【字体:大 中
小】 |
【关闭】 |
|
新凯河畔有一座古镇,它就是范家屯镇。名闻全国的关东第一大马市就坐落在这里。
撩开历史的面纱,范家屯马市的兴衰存亡本身就是一段故事:清嘉庆七年(1802年),直、鲁、辽南等地流民开始来东北垦荒、定居。清道光元年(1821年)暮春,由于天灾人祸双降,许多山东百姓不得不千里迢迢举族迁徙,到关东寻找生活出路,于是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当时的关东,大野莽莽,辽阔无垠,人烟稀少,草木繁盛,是可赖以生存之地。在闯关东的人流中,有房氏家族,从山海关一路走来,推车挑篮,扶老携幼,心地茫然地前行,不知在何处落脚好。一天,他们来到大黑山北麓的一片原野上。长途跋涉,口渴难耐。房氏族长决定在此暂歇找水,遂发现了八大泉眼,泉水甘洌,清流不断。这使房氏家族既惊又喜。水是生命之 |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源,定居必须选择有好水之地。于是,他们在这里开荒斩草,建茅屋以避风雨,养牲畜而垦田地。后来,陆续有逃荒的山东老乡来此定居。按照“先居为主,以姓名屯”的传统,这里便被称为房家屯。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建成后,于此设立驿站。沙俄翻译站名时,误将“房家屯”译作“范家屯”,从此房家屯马市也随之称为范家屯马市。
范家屯大马市的兴起,始于清代。道光三年(1823),范家屯发生了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这一年,旗人北上黑龙江戍边,途经房家屯,驻扎半月有余。期间,有一旗人将领愿以军中三匹老马换房氏家族的两头肥牛,拟用牛肉犒赏部下。房氏虽然舍不得,但不敢得罪官兵,只好以牛换马。到了第二年,这一公二母三匹马给房氏带来了财富:两匹母马各自生了一匹小马。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匹的繁殖,外地马的加入,人们开始有了交换。这就是范家屯马市的雏形。据明代史料记载,东北地区的开原、广宁等处早于永乐年间已开马市。当时马匹交易等价物规定:辽东用米、布绢,山西大同等地用金银,统称为金帛茶盐市易。此后四五百年间,由于王朝更迭,外敌入侵,农业和交通发展等因素,马市北移渐兴。至清道光年间,范家屯马市粗具规模,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马匹交易市场,号称关东第一大马市。此后,这个自发形成的马市规模仍在扩大,吸引了东北乃至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牲畜贩子。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农历四月,各地贩卖商贾、相马行家、屠宰老户、种田农民云集范家屯马市。许多大车店、饭馆、草料行应运而生,解决了远来客商的食宿等问题。有些客商长期住在大车店或客栈,他们批量贩运到这里的牲畜、物品都由店主们给喂养和保管,因此大车店或客栈就成了客商们的家。人们坐在店里的大炕上,谈古论今,说南道北,海阔天空地闲聊,有说有笑,非常热闹。
马市的兴旺,也为范家屯的车马、笼具、皮革加工带来了商机。不少家庭做起了皮鞭、皮条、皮笼头、皮靰鞡等皮货生意。可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酒旗招展数十里。同时,范家屯大马市的形成与发展,相伴着由马贩子、马经纪、店掌柜等与马市、马店行业相关的各种人员组成,且带有神秘色彩的职业集团——吃马行的行帮,虽无专门的师承,却也代代相传,势力逐渐扩大。到民国、伪满及“乱巴地”时期,几乎军阀、马贼、郎中、警宪吏特等三教九流、社会各界都受其影响,都从中产生过知名人物,如著名东北军阀张作霖、吴俊升等。
围绕马市组成的特殊职业集团形成了特有的行业用语(隐语)、行帮习俗及行业技能,在交通运输、商品交易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构成了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马贩子大多具备丰富的相马知识和熟练的交易手段,例如相马:“远瞅一张皮,近瞧四肢蹄,草口摸一把,就知值不值。”再如:“七扫中渠八扫边,中渠断了十二三”、“春买骨头秋买肉,牙边露肉赖五六”等等。一些买马自用的老农则按照祖先遗留的谚语警句和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挑选自己满意的好马,如数点好钱,把旧笼头去掉,将新笼头戴上,各走各的。
马市上交易不用语言,讲价时往往捏指头,俗称“袖里吞金”或“盖盖摇”,就是买卖双方袖口对袖口,靠手指头在里边相互摸捏讲价:“光棍一,筷子二,傍圈三,拇指一屈四平八稳,单掌打刘备五,大小把门六,捏着七,叉子八,钩子九;或讲“嘎”:“流嘎为一,坛嘎为二,品嘎为三,吊嘎为四,拐子嘎为五,流数嘎为六;以十或百、千为起价:“夜起子为一或十、一百、一千,坛子嘎为二、二十或二百、二千,其中流慢嘎为一百五或一千五,老海嘎为二百五或二千五,双手拍蚂蚱为五十五或五百五,刘备打傍圈为八十或八百,箭射平原为五、五十或五百……”交易中如一方嫌少不卖称“打不开”,有商量余地或卖称“打开了”。出入马市的人大多能说会道,知识面广,往往劣马也能卖上好价钱。若要使坏,即使是好马,一顿挑三拣四,也能让你哑巴吃黄莲。马市上验马时,买卖双方都要牵着遛遛,而且买主必须问清这马的来路,而作为一手托两家的马贩子,必须跟卖方讲清,一旦马的来路不明,将来有一天被原主认赃,卖方要包赔一切损失。俗语说:“缰绳长是自家的,缰绳短是抢来或偷来的。”
范家屯大马市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最为红火,享誉全国,客商如云。但是在日伪时期,伪怀德县公署派人对马市集中管理。管理人员下到各家马店检查马匹数,发放马照,强行收税,成为日伪政权经济掠夺的工具。1948年范家屯解放逐渐由季节性马市变为常年性市场。“文革”时期,这里是吉林省唯一可以进行马匹交易的地方。到上世纪70年代,范家屯马市集中在镇南一处场地,后移到镇北,直到本世纪初停办。昔日的“关东第一大马市”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