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与案例
2014-02-16 17:08阅读:1,103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针对所读文本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所需的情境和途径之后,学习者通过各种亲身参与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解决文本理解和评价等问题,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的建构”。
可见,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仍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优质探究问题”是使探究性学习更为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优质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内容上,既能从文本实际出发,符合学情需要,构成富有整体感的有中心,有序列的问题链,又能激发和维持学习者主动探究文本,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兴趣;表述上,能创设出一种使学习者产生疑问并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求知心境,能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并发表个性化意见。
语文课堂教学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链——课堂提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那么,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呢?当然要问!一定要问!关键在于“问什么”、“怎样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选,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问在学生”愤”““悱”之处,“好知”““乐知”之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炼就能力,学会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紧扣“目标”,提问要准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其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就是围绕教学的重点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和难点。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我们不仅要设计出紧扣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把问题提准,使各教学环节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产生合力。
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1.你能讲几个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吗?(只讲述大概即可)
2.你知道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内涵吗?
3.你敢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
根据课文需要又提出了几个小组抢答问题: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二.循序渐进,提问要“有序”。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本人在教《走出沙漠》时,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小说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孟海等和我紧张对峙的情形?应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说他是主人公?对主人公,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他的?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而没有用别的方法?如果用别的方法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设计这些问题,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让学生熟悉小说内容,明白作者这样写用意;二是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规律。所以,问题的设计应力求体现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或由浅入深,或由近及远,或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感性到理性……
三.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课堂提问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例如我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时,有些女孩子说自己不喜欢这篇课文,不喜欢历史。我纳闷:这么有意思的历史怎么就不感兴趣呢?我还偏不信这个邪,力图在这堂课上让她们深深喜欢上《三国演义》。
这堂课按照普通情况下教学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分析内容感知人物刻画手法。为了加上那个情感目标,我把它分解为了两堂课,为的是能在教学中穿插相应的故事,用故事、悬念去调动情趣,去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一开始,我带着大家一起把课题补充了一下,明确了两位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先交流了对诸葛亮的了解,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然后让他们到文中去找哪些语句中反映出诸葛亮是个奇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处,我把它们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类。
我还特地引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文中有一段卧龙冈的景色描写。在孩子们读过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这里的景色,我采用了范读,让他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读,边想象卧龙冈的环境,充分感受后,说说对这个环境的印象,议一议什么样的人会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拿其他各类人的品味作了比较,看出诸葛亮是个高士、雅士。
之后,我观察发现,学生们回家看《三国演义》的多了,课间议论三国的也多了起来。
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例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再别康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然后再结合该诗的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第1节的内容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第2、3、4节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景抒情、营造意境的?”“第5节的‘寻梦’有怎样的意味?”“第6节‘沉默’‘悄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第7节有怎样的深意?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再别康桥》中究竟要和什么道别?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由于难易适度,而且设计的问题有坡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最后难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
五.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参与。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一样,个性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同一个句子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遵循教育个性化的原则在教学中设计提问,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性的问题,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回答。这样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课堂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我让学生想象游行中不同人的心理,续写故事结局。又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
让学生思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还可以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 它们的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再如学习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一诗句后, 问学生: 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六.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良好的释疑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鼓励学生把他们的疑惑表述出来,倡导进行自主释疑解惑,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此外,提问还应随时注意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适当追问;还应注意提鼓励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文的、宽松的语文课堂。课堂提问是通过问题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当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让学生从自我的提问中体会到: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值得去思考?有了疑问如何去探索找到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意义和价值,应讲求层次性,应调控提问的频率和时机,应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总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必要手段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