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中“奶奶”形象的独特作用
2013-04-21 10:04阅读:1,591
《月迹》中“奶奶”形象的独特作用
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 马亚丽
《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精品。文章记叙了一群幼童在中秋之夜盼月、看月、寻月、议月的经过情景,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纯朴、聪颖美妙的可爱特点。对于这篇散文的教学和赏读,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于一群孩子的童心童趣上,这当然是对的,因为它是本文表现的重点;但由于文本对奶奶着墨甚少,仅仅几十字而已,于是也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奶奶”这一形象的独特作用,这无疑又是偏颇的,有必要对奶奶的形象进行重新认识。
一、情节上,奶奶的形象具有推进作用
这篇散文以叙事为主,事情的主体是“寻月”过程,篇幅短小,但尺水兴波,奶奶就是这推波助澜的主角。
1、奶奶的形象是情节发展的红绸线。“奶奶”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极大的磁性,极强的凝聚力,这不仅是奶奶“会说故事”,更主要的是奶奶总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孩子们中间,化解矛盾,增加乐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懂事明理。正因为如此,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往往被奶奶巧妙地拨正航向,驶向新的彼岸,奶奶的这种作用,又分明在告诉我们,她是文中穿针引线的线索人物。
在文中,奶奶的话语只有简短的10句而已,其中产生牵线作用的主要是3句:①“月亮进来了!”不说“出来”,而说“进来”,表明他们是在“中堂里”讲故事,交代地点,结束故事,引出月亮,进入主体,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过节气氛,愈加淳浓。②“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不说“出来”,而说“出去”,表明孩子们要离开中堂,前往院子,月亮由“满满的圆”形到“玉玉的,银银的”亮色,由镜子里的满月到头顶上“清清晰晰”的满圆,都源于奶奶的这句话。③“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酒喝完了,院子里的活动也结束了,但是仍然不够尽兴,奶奶的这句话,又激发他们去寻觅新的世界,于是孩子们跨出院子,来到小河边。在这里,只要有水,到处都有月亮,引发出孩子们更大的惊喜,他们奔跑着,雀跃着,享受着中秋之夜“月迹”带来的无限乐趣。
2、奶奶的形象是情节曲折的催化剂。文章所写事件极其简单,几个人、几个地方、几个小时,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地我们面前,但作者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却能“小河”掀浪,“奶奶”无疑是其中的催化剂。正是有奶奶这个特殊形象的描写,才使得本文情节曲折生姿,波澜起伏,兴味盎然。
第一波:喜从天降——开端
中秋之夜,按照传统习俗,应该赏月,可惜等了好久,月亮也没有出来,孩子们不免失望,只好百无聊赖地坐回中堂,听奶奶讲故事。当孩子们都沉浸在美妙的故事之中忘却“月亮”之时,奶奶的“突然”一声呼唤,一石激起千层浪,喜从天降,使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孩子们“盼月”之心瞬时被撩拨起来,他们激动不已,争相寻月,兴趣马上转移到“月”上,“盼月”有了结果,有了下文,如人所愿,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孩子们向窗帘一看,“果然”有月亮了,“果然”照应“突然”,是一种严密的印证,也是情节的巧合,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和极大惊喜,于是他们开始美美地欣赏“镜中月”,感谢月亮的恩赐和月光的神奇!此一波折,归于奶奶的“突然”惊呼。
第二波:失而复得——发展
由于外物、方位和视力所致,满盈的月亮由亏而隐,孩子们陷入了无奈之中,奶奶又说道:“你们快出去寻月吧。”这是一种催促和召唤,正中下怀,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孩子们一哄而出,来到院子里,重新看到了光亮,好奇心又被激发起来。“果然”,他们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到了美丽的月亮,由地上皎洁的月光,到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俯视仰视,地上天上,到处都是“亮”的。失而复得,使他们格外珍惜,他们才仔细观看,也才有了后文“置身月宫”的遐想。可见,这里的“果然”,是让奶奶的“快出去”有了结果,是奶奶预示的一种见证,是对第一个“果然”的呼应和强调,是寻月情节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此二波折,归于奶奶“快出去”的指引。
第三波:平息纷争——高潮
孩子们在院中望月,美好的景,惊喜的情,竟让他们误以为是在月宫,嫦娥居住在“月宫”,自己的伙伴是“嫦娥”,羡慕、嫉妒、争执,心理不平衡,矛盾在升级,这在孩子世界,可谓家常便饭,奶奶怎么办?“端来甜酒”,一人一杯,杯中有月,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月亮”,使一场“纷争”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所有的人都到了现场,故事至此达到高潮。此三波折,归于奶奶“端酒”的举动,
第四波:到处是月——结局
矛盾已经解决,好奇心得到满足,文章至此可以结束了,可是“奶奶”觉得,更遥远、更重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又让孩子们出去“再找”,他们离开院子,转向更广阔的小河边,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这里只要有水,
“月亮”就“到处都是”,“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时的月亮已不再是那个挂在天上的唯一的对象了,它随着孩子们的意愿而变化,而转移,可多可少,可上可下,美好的童心,得到了满足,浓烈的童趣在寻月中闪光。此四波折,归于奶奶“再找”的激励。
二、环境上,奶奶的形象具有渲染作用
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前者以客观景象为主,后者是主观人为所致。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渲染甚至改变着存在的内容。《月迹》中的环境场点,主要涉及中堂、院子和小河等三个地方,天上有明月朗照,地上是山村静立,它们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都在奶奶的主观意识下赋予了新鲜的内容,渲染成美好的景象。
中堂里,放了窗帘,孩子们等月心焦,空气自然窒闷,但奶奶的故事,让环境一下子温馨起来,于是形成美好的源头,奠定了本文亮丽的基调。如果没有奶奶的故事及时转移孩子们的情绪,这个环境一定会黯然失色。
院子里,树影斑驳,月明半墙,这是孩子们经常出入之所,简陋,平常,司空见惯,可今夜非同寻常,不仅适逢中秋佳节,又有明月当空,更有奶奶绘声绘色的“嫦娥”故事,于是院子成了“月宫”,三妹就是月宫里的“嫦娥”,地是“银铺的”,墙是“玉砌的”,这里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活动场景,一个清幽、淡雅、明澈的童话世界。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院子还是这个院子,为什么今夜却这样如诗如画,令人如醉如痴,终生难忘,这都是奶奶那动人的传说故事渲染所致。如果没有奶奶及其故事的介入,随孩子们在院子里自由玩耍,熟悉的院子不可能这样美好,普通的月光不可能如此神奇,环境影响着孩子,他们也就格外心旷神怡了。
小河边,河水细细,漫着净沙,闪着银光,此时的奶奶已经不在孩子们中间,但她的话语恰又在这时响在孩子们的耳际,于是天空、大地、月光,小河,也都因为奶奶话语的作用,成了孩子们心中追求的美好事物,他们心灵圣洁,联想丰富,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下,在细软净洁的沙滩上,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美的梦境。这环境多么纯净,这氛围多么惬意。
文章将奶奶与环境联系起来,揭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使活动由近而远,范围由小到大,地点不断转移,环境始终美好,它是奶奶精心渲染的结果,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沃土。
三、内容上,奶奶的形象具有深化作用
奶奶是孩子们这场“寻月”的组织者、指挥者,她不仅随着夜景和月迹的变化随时提醒孩子们去哪里,做什么,而且还在紧要关头,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细节,解决孩子们心灵上的疑惑,扫除他们心中短暂滋生的淡淡的阴霾,启迪他们向着真善美的趋势发展。
当戏说嫦娥和三妹一样漂亮时,“我们”因为“羡慕”而“嫉妒”,当三妹高呼“月亮是属于我的”时,“我们便争执了起来”。童言无忌,童心无欺,矛盾产生,奶奶出场,请看奶奶的几句话:“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月亮是每个人的”,言简意赅,朴素真挚,形象具体,不露丝毫痕迹,就将这场纷争化为乌有。本册教材《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他们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幼童老师的楷模,但如果从思想教育角度来审视,本文中的奶奶显然要略胜一筹。奶奶的教育,见缝插针,不失时机,不露痕迹,不用说教,不批评指责,不怒斥打骂,用甜酒润心,让杯中月亮说话,喝下甜酒,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一颗皎洁的月亮。他们来到小河边,又惊喜地发现“月亮在这儿!”于是发出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感慨,进而扩展开来,懂得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道理。可想而知,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里,在奶奶潜移默化、因势利导的教育启迪下,没有“隔代亲”的溺爱,没有刻板式的教化,没有棍棒式的体罚,成长环境宽松,教育氛围和谐,这是奶奶教育的成功,贾平凹先生的成长经历,充分证明了奶奶在这个家庭的崇高地位,充分体现了奶奶在本文内容上的深化作用。
孩子们在中秋之夜盼月、寻月、议月的情景,这在乡村是再常见不过了。它展现了孩子们惊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和对美的追求精神,表现了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稚童趣”。《社戏》中的“月下归航”、《少年闰土》中的“月下刺猹”,都是描写童年月夜趣闻趣事的,但其意义,至多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珍惜难忘的常见主题。本文如果仅仅是表现这种乐趣,难免落入俗套,平淡无味。作者并没有通过中秋月夜写团圆,表达亲情的可贵,也没有单纯地描写孩子们嬉闹一场,表现童趣的天真,而是别出心裁地加进了奶奶这个形象,于是,平凡的内容陡生出亮色,普通的事件赋予了深意,主题的深度得到了理想的开拓。这主要体现在奶奶的三句话上:①“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每人一颗,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有,多么公平,多么敞亮,又是多么理想的境界。②“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让月亮永驻心中,让心头永远明亮,消除自私杂念,克服嫉妒情绪,自我完善,从小做起,在快乐中生活成长。③“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强调月亮是大家的,是全人类的,让孩子们敞开胸怀,走出狭隘天地,放眼更远世界,投身伟大时代。如果没有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就没有这几句话的生成;如果没有这几句话的妙用,也就没有内容深化的可能。这几句话,虽然平白质实,但却言近旨远,韵味无穷,让简单的赏月活动,显示了不朽的人间情话和永恒的深刻哲理。
这样分析,《月迹》中“奶奶”形象的独特作用,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她并不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家妇女,分明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她善于抓住契机,循循善诱;她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察言观色,四两千斤;她还是一个睿智聪慧的哲学家,居高临下,动情晓理。《月迹》中“奶奶”形象的艺术价值告诉我们,她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休闲角色,在节日的氛围里,她渲染了环境,在结构的安排上,她承启着过渡,在推进的过程中,她牵引着文脉,在情节的曲折上,她拨动着琴弦。可见,文章的主角虽然是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们,但“奶奶”形象的作用实在值得玩味,是文中任何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根据这一评价标准,本文正是这一“好作品”的典范,而“奶奶”的形象则是这篇好作品中高度凝聚的灵魂。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