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轻视,不夸大--202306:天津九中心语会-自助助人快乐成长
2023-06-06 14:21阅读:
青春期(puberty),是指由儿童阶段发展为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一般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
。青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身体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及转变,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其他性发育、体格发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发展的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爱和关注,更需要智慧的引领。
首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要知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青春期,除了生理的变化,心理特征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自我意识萌发、情绪波动剧烈、心理的闭锁性增加,身心发展的不一致性……如此种种,对教育尤其是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其次,“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需要我们重视,在教育中毋庸置疑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但其实,不必对青春期这个概念过于紧张和夸大。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不要谈及色变。对于孩子自我的感受来说,他们自身并不觉得这个阶段有什么特别,他们每天做着他们认为正常、必须的事。而家长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理解。孩子“憋得住话”其实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而青春期的躁动,则是生命力量蓬勃发展从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家长需要在此过程中合理调整自己的期待,做好自我情绪调节,对孩子不必过度关注,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再次,找准定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亦师亦友”,成为人生的导师,让孩子信赖,受益终生。
图片
家长应学习对接孩子的话语系统,避免语势太强、语调太硬,提高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孩子话语体系的适切度和投缘度,让孩子在家长的话语中充满获得感。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应更加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性、亲和力和宽容度。以体验取代灌输,以说服代替压制,以对话替代说教,成为对话型、开放型的家长。在与孩子的亲近过程中,家长应更多些发自内心真情的微笑。不仅要学会表达,还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多说孩子喜欢听的话,以同理心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面对分歧,尽量弹性处理,不要刻意区分“对”与“错”,显示家长的权威和理性,而多从孩子的角度倾听他们心声,从认知、思维、情感上与孩子多沟通。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建议家长多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树立关系重于教育的意识。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且独特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务劳动,它是一种家庭内在的共同活动,全部家庭成员在同一个阵地上,围绕着共同的话题,产生真实的交流。
家务劳动可以促进孩子心智成熟,培养责任心、感恩、自律、坚韧、吃苦耐劳等优良的人格品质。同时,家长可针对劳动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积累感性经验,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不仅如此,家务劳动还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被认同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
图片
总之,对于青春期既要重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又要平和对待,不要盲目夸大,否则会适得其反。
(文字来源: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高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