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河南一位“魁梧大汉”,从泥潭拉车中顿悟书法,草书犹如“怀素再生”
2023-06-15 09:11阅读:17,277
书法网:
河南一位“魁梧大汉”,从泥潭拉车中顿悟书法,草书犹如“怀素再生”
在我国书法史上,多数人都偏爱古朴典雅的魏晋时期,或者繁盛昌盛的唐宋时期,其实元朝也有杰出的书法家。
例如“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就是由宋入元,赵孟頫可以说是元朝最耀眼的书法家之一,但在他心里,有一个比他还厉害。
这就是鲜于枢,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他胡须浓重,身材魁梧,性格爽朗,颇具侠义之气,与赵孟頫是至交好友,二人友谊长达24年之久。
赵孟頫曾称他们的友情“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书法文学,曾经鲜于枢建议赵孟頫取法“右军”,赵孟頫听从了他的意见。
自此他书法大进,为他成为元代书坛大家奠定了基础,因此赵孟頫对鲜于枢极为认可,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由此可见元朝真的“复古”之风是从鲜于枢这开始的,他早年便开始学习书法,但一直没有体悟古人精髓,有次外出他在野外偶然看见车夫在泥潭里面拉车。
从而顿悟,自此开始学法古人,37岁搬至杭州,建立“困学斋”,因此他又号“困学山民”,曾在屋内苦研书法20年。
他从唐人书法开始,逐步追溯“二王”,学习怀素的草书与“悬腕”执笔,以手腕发力。
多爱中锋回腕,点画间皆具力量,笔势遒劲,气韵通畅,行笔气势犹如“怀素再生”,堪为元代“草圣”。
鲜于枢的草书功力远在于赵孟頫之上,二人同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杰”,但因他不好官场,传世真迹较少,其影响便略逊于赵孟頫。
草书《石鼓歌》是鲜于枢为数不多的名作,《石鼓歌》由唐代诗人韩愈创作,在历史上享有盛名,鲜于枢一生中曾多次书写。
此作也是“悬腕”书写,深谙“晋唐”之法,行草相杂,用笔稳重灵活,笔画连贯,多中锋下笔。
体势规整,绵里藏锋,气势恢宏,于法度之中展现流畅恣意之感,点画圆润遒劲,似有雄厚凝重之感。
元代书法家袁褒曾评价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石鼓歌》目前传世有两本,一本位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另一本曾在北京瀚海2004春季拍卖会上,拍出4200万高价。
与大都会馆的版本相比,国内版的《石鼓歌》书于鲜于枢晚年时期,字体更为成熟,整卷作品纸墨完整洁净,比“大都本”更为精妙。
河南一位“魁梧大汉”,从泥潭拉车中顿悟书法,草书犹如“怀素再生”
在我国书法史上,多数人都偏爱古朴典雅的魏晋时期,或者繁盛昌盛的唐宋时期,其实元朝也有杰出的书法家。
例如“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就是由宋入元,赵孟頫可以说是元朝最耀眼的书法家之一,但在他心里,有一个比他还厉害。
这就是鲜于枢,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他胡须浓重,身材魁梧,性格爽朗,颇具侠义之气,与赵孟頫是至交好友,二人友谊长达24年之久。
赵孟頫曾称他们的友情“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书法文学,曾经鲜于枢建议赵孟頫取法“右军”,赵孟頫听从了他的意见。
自此他书法大进,为他成为元代书坛大家奠定了基础,因此赵孟頫对鲜于枢极为认可,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由此可见元朝真的“复古”之风是从鲜于枢这开始的,他早年便开始学习书法,但一直没有体悟古人精髓,有次外出他在野外偶然看见车夫在泥潭里面拉车。
从而顿悟,自此开始学法古人,37岁搬至杭州,建立“困学斋”,因此他又号“困学山民”,曾在屋内苦研书法20年。
他从唐人书法开始,逐步追溯“二王”,学习怀素的草书与“悬腕”执笔,以手腕发力。
多爱中锋回腕,点画间皆具力量,笔势遒劲,气韵通畅,行笔气势犹如“怀素再生”,堪为元代“草圣”。
鲜于枢的草书功力远在于赵孟頫之上,二人同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杰”,但因他不好官场,传世真迹较少,其影响便略逊于赵孟頫。
草书《石鼓歌》是鲜于枢为数不多的名作,《石鼓歌》由唐代诗人韩愈创作,在历史上享有盛名,鲜于枢一生中曾多次书写。
此作也是“悬腕”书写,深谙“晋唐”之法,行草相杂,用笔稳重灵活,笔画连贯,多中锋下笔。
体势规整,绵里藏锋,气势恢宏,于法度之中展现流畅恣意之感,点画圆润遒劲,似有雄厚凝重之感。
元代书法家袁褒曾评价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石鼓歌》目前传世有两本,一本位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另一本曾在北京瀚海2004春季拍卖会上,拍出4200万高价。
与大都会馆的版本相比,国内版的《石鼓歌》书于鲜于枢晚年时期,字体更为成熟,整卷作品纸墨完整洁净,比“大都本”更为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