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专研】戈夫曼和戏剧理论

2014-12-19 11:23阅读:1,064
【专研】戈夫曼和戏剧理论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莎士比亚
txt/萌山
“人生就是一出戏!”这一想法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盘旋过,不过多是抒情的感叹,一时闪念。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则非常严肃理性的认定这一观点,并将其发展成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中的一套理论,即“戏剧理论”,又称“前台/后台理论”。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一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戈夫曼生于1922年,他是20世纪前大批俄罗斯向加拿大移民潮中乌克兰家庭的后裔。戈夫曼家传普通,其父是一名裁缝,不过在裁缝生意发家后,戈夫曼有机会去学术胜地深造。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他成为马尼托巴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但不久后他就肄业去加拿大国家电影公司工作。之后,他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是社会学,并有幸结识享誉北美的社会学家丹尼斯·朗。随后戈夫曼的学术生涯得以展开,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符号互动论流派的鼻祖米德是布鲁默的老师,布鲁默则是戈夫曼的老师,所以戈夫曼深受此二人的影响。他对社会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来自于1959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可能是受自电影公司工作经历和学术流派训练的双重影响,戈夫曼在符号互动论的前提下,创制出戏剧理论。
戈夫曼全部著作都是基于一个基本观点,即“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表演分为两种,不自觉的和自觉的。戈夫曼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符号可以被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所以,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并非真的自我。
戈夫曼进而认为,在人机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
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动,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映。……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而这些印象管理活动最终构建了“框架”——一种并非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意时刻所拥有的主观经验结构。
最终,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唱和,而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一个放松、休息和补偿的场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