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印章在艺术表现上总的特点是
2013-06-29 10:27阅读:307
汉代印章在艺术表现上总的特点是: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这些特点,不仅具有汉代艺术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印章艺术独有的个性特征。以下仅就印面的文字、图像、章法、刀法、气势等分述之。
汉代印章使用的字体,虽然多是篆书,但其中又有多种书体,除小篆、缪篆、鸟虫篆,殳篆、隶书外,还有楷、行、草等,但其共同规律是方整、匀称、有法度、有变化,其中用的最多的是缪篆。
(1)缪篆又称摹印篆,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要适应印章方形的需要,笔画多化圆为方;为了均匀,笔画时有增减、挪移,以便统一。故“王莽篡政之后,改定文字,时有六书:……五日缪篆,所以摹印也”。f许慎僦文解字刿缪篆由此定名。戴侗《六书故))中也说:“凡字有从多而省者,趋于巧便也;有从省而多者,趋于巧缪也。”在汉印中,差不多每字横竖笔画多以五至七画组成,多者省,少者增,务求匀密饱满。缪篆与小篆比较,其不同特点是:体势方正,多横平竖直,少曲、弧笔画;增省笔画,以匀称为主;线距缜密,减少空间。因此易于处理,效果又好,故在汉代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官私印中多用之。
(2)秦篆,又称小篆,这是承秦而治的。在瓦当、印砖中多见。官私印中在西汉初期,如“皇后之玺”、“大鸿胪”、“滇王之印”、“上文农长”等印中可见痕迹。
(3)鸟虫篆,主要特征是以篆文结体为主体,但在文字点、画的起笔处,以鸟、虫、鱼等形象作为装饰以代点画,其体态灵活多变,手法别致。鸟虫篆在古玺中少见,汉代私印中比较流行。新莽亦列为“六书”之一种。以虫头为主的篆体印如“熊得”、“毛获私印”、“王莫书”、“王光之印”等,以鸟、虫、鱼等形体组成的,如“武意”、“新成甲”、“夷吾”、“日利”等,笔画较为工巧精丽,耐人寻味。
(4)殳篆,亦有称云篆,在有的书中与鸟虫篆合而为一。稍加比较,则区别较大。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日署书,七日殳书,八日隶书。”说明虫书与殳书是有区别的。与鸟虫书相同之处是屈曲盘绕。不同的是鸟虫书皆有相似鸟、虫之头体尾等特征;而殳书线条婉转屈绕如卷云,没有鸟头虫身等形,因也称之为云篆。因为这种书体在古代“殳”这种兵器上,使用错银或错金作为屈曲回绕的装饰而得名(后来也有泛指兵器上的花饰文字为殳书,故与鸟虫书混淆)。汉私印常见如“谢相私印”、“由忠私印”、“垫望私印”、“长生不老”等。在瓦当中如“永受嘉福”,也属此类。
(5)隶书,这种书体介于缪篆与汉隶之间,也是《说文解字》序中所述八体之一。在印陶、印瓦中较多见,私印如“门浅”等。专为殉葬用的石印,官私印皆有隶书,但书刻粗糙。
2.印文排列有变
(1)汉官印中,朝官及其属官,印文排列,有一定规矩;但郡国官印,出常规的变例较多。(图503-511)
(2)汉私印的印文排列,绝大多数按常规,再就是按逆时针的“回文”排列法,其目的是使姓与名分为两行,以免相混。印文字数不一,排列亦各有多种变化。(图512-534)
160
“贝”部少两脚,“寸”部减两横。“忘”字之“心”部两旁则屈曲,增加两横位置。(图537)
(4)借并。如上“郭忘得印”中,“郭”字之减省的主要手法,就是用借并之法。如“子”部与上横
并;“邑”部之横竖,其中二横并借为一横。“得”字“寸”部亦属省并。
(5)伸缩。如“赵玄成印”与“赵咸”两印中之“赵”字,前者占地四分之一,后者占地二分之一。故占地少者,笔画皆得缩短;占地多者,笔画尽得伸长。甚至有些笔画伸长后得再曲转,以填满空间,求得整体笔画之匀称。(图538、539)
(6)直曲、粗细。如“张贺”与“张九”两印,(图540、541)同为两字并列布局。然不同处,是一直笔较多,一曲笔较多。尤其是“张九”一印,“张”字之“弓”部有扩张其常规占地,而“长”上部,则克己礼让,而下部又拓宽其地,“弓”下亦迎让,彼此各有挪移揖让。另“弓”上部线条屈曲,为全印构成直曲、粗细对比的变化增色不少;“九”字为使全印统一协调,亦屈曲之中有粗细之结体变化。这更为全印增强了审美情趣。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