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童年是一种回忆,无论文本中是否有明显的回忆视角存在。对童年的回忆往往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回忆的引发是有一定契机的:一个历史事件、一种文化嬗变、一次思潮涌动,甚至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可能引发对童年的回忆。对回忆者而言,纯洁无瑕的童年生活,无疑是逃离当下沧桑成年的一种最为便捷、最为经济的途径。
在中学课文《社戏》中,鲁迅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纯洁的儿童形象,通过正面写儿童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原文(入选课本的《社戏》是节选部分)中交代:“我”二十年来一共只看过三次戏,两次是在北京戏园看京戏,一次是儿时在浙江绍兴的村庄看社戏。描述“我”在北京戏园中的感受时,用的是杂文手法,语言尖刻且带讽刺性;而在回忆乡村生活的时候,基本上是用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使用了优美的抒情散文式的笔调,字里行间荡漾着诗情画意。其实,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退场。作者为何抑前扬后,甚至叙述的视角都由成人视角转换成了儿童视角呢?
叙述视点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这里要讨论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叙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即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用单纯幼稚清新的叙述口吻,平静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生。
我们且看《社戏》中作者是如何用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偷豆”情节的: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由于叙述者是由儿童在承担,因此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
在中学课文《社戏》中,鲁迅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纯洁的儿童形象,通过正面写儿童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原文(入选课本的《社戏》是节选部分)中交代:“我”二十年来一共只看过三次戏,两次是在北京戏园看京戏,一次是儿时在浙江绍兴的村庄看社戏。描述“我”在北京戏园中的感受时,用的是杂文手法,语言尖刻且带讽刺性;而在回忆乡村生活的时候,基本上是用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使用了优美的抒情散文式的笔调,字里行间荡漾着诗情画意。其实,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退场。作者为何抑前扬后,甚至叙述的视角都由成人视角转换成了儿童视角呢?
叙述视点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这里要讨论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叙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即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用单纯幼稚清新的叙述口吻,平静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生。
我们且看《社戏》中作者是如何用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偷豆”情节的: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由于叙述者是由儿童在承担,因此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