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2015-07-16 08:21阅读:1,203
青花瓷器的工艺,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因此,可从胎釉、造型、青花料、纹饰等几个方面探讨和鉴定明早期各时期民窑青花瓷器。
一、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胎、釉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胎质疏松,烧制的瓷化程度不强,因窑温掌握不好,器物常有未烧透的空隙。官窑民窑皆如此。胎色米灰色或米黄色。洪武时期罐、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为砂底,并带粘砂,大盘等较为大件的器物足底往往有窑红和分散着许多黑褐色铁质斑点。瓶、罐都是对节成型,底足部留有较为明显的修坯痕和粘沙现象。足内和足墙部涂刷一层釉浆水,因而产生俗称“火石红”或“窑红”。元代早期瓶罐内壁不施釉,元代后期及洪武时期,内壁有施釉,但施釉不够均匀,显露有旋坯痕,呈枇杷黄,浆水涂刷痕迹。洪武瓷器底足常带乳丁或鸡心底,是元代工艺的遗留。器足内墙呈斜坡状。底足根部平切,边宽,碗心有涩圈,有的无涩圈。洪武器物的釉可分两种:一是发青的灰白釉,这些是胎釉白度不够而产生的现象。另一种是卵白釉,釉厚且浑浊。大多器物的釉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开片,釉密度显得疏松。青花底釉呈影青的瓷器,大多为元末明初。
永乐器物胎体轻薄,胎质细白。永乐时期胎土淘炼的精细,胎里的杂质较少,因此,器物胎壁普遍比其他朝代的薄一些。有些薄胎器物达到了似乎只有瓷釉不显瓷胎的地步。永乐由于讲究修胎,永乐时期瓶、罐的接胎痕迹不明显。大盘多为砂底,但已与前朝的砂底不同,很少有粘砂现象,器底细腻光滑。小件盘子的盘心大多内凹,盘子底通常施釉,但施釉不均并且留有积釉痕。这时期有仿定窑的包口,有的器物是檀香口或芝麻酱口。此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器物平切的足根比洪武时期的狭窄,洪武时期足根宽平。甜白釉是永乐时期的代表作。青花瓷器的釉面总体泛青白,但要比元代的减弱,釉的白度增强。民窑青花用的多是国产料,青花清淡发灰。永乐时期釉面总体来说均匀细致为突出特点。
宣德时期用的瓷土称为“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仓土”,制造的器物胎质细腻洁白,因此,宣德瓷器的分量要重一些。宣德的工艺没有永乐的精细。胎土掏炼的没有永乐时期的精细,所以器物露胎骨的有些呈现氧化铁红色斑点。瓶罐的接痕比较明显,大瓷盘的砂底与永乐相比较粗。器物的足根更圆润,盘碗带底釉的增多。永乐和宣德时期的盘、碗都有一个特征:旋削坯时特意从盘心向下多挖一刀,盘腹和盘底结合部形成一圈浅浅的台阶,业内称为“月亮底”。另外,这两个朝代的碗也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挖足时有意向上深挖一点,也就形成了“挖足过肩”的现象。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量减少底部的厚度,在这一时期的碗盘类中非常普遍。宣德器物的釉面相对永乐时期的略厚,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大多呈现桔皮纹。
二、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造型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敦厚饱满,器型大多显得较厚重。常见的有碗、高足碗、盘、梅瓶、玉壶春瓶、执壶、荷叶盖罐(图1)、军持等。宋、元时期常见的折腰盘,洪武前期盘腹较深,介乎盘碗之间。折腰部位折弯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时的折腰盘部分采用叠烧法,盘心有环形涩圈。洪武后期折腰盘的腹部逐渐发展变浅。玉壶春瓶颈与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饱满,圈足扩大,荷叶盖罐口外撇,罐肩丰圆,器足外撇。

图1洪武荷叶盖罐
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优美清秀,大件器物很少见。永乐器物常见有盘、碗、杯、高足碗、高足杯(图2)、瓶、罐、高足碗等。还有僧帽壶、执壶、玉壶春瓶等品种。还有青花水注、花浇、漏斗等,源于伊斯兰文化。如盘子的圏足较高并且内敛,盘底部下榻,盘口沿略微外撇。碗的圏足比较大,碗口略像外撇,碗下腹部转折生硬,弧度较小,腹部显得较深。另外,还有一种造型的碗:口沿较直,圏足较高,碗底心呈下凹尖形如同鸡心状,称为鸡心碗。

图2永乐鸟雀纹高足杯
宣德时期器物的品种比永乐时期丰富了一些。除实用器盘、碗、高足碗、葫芦瓶、天球瓶、扎斗、执壶、香炉、背壶瓶、梅瓶(图3)等。宣德时期梅瓶有外卷口和平口两种,并且口有大小之分,颈稍长,梅瓶器身较丰满,器底为砂底,梅瓶分大中小。还有观赏器蟋蟀罐、鸟食罐、绣墩、鱼缸等。

图4洪武福字
永乐民窑青花瓷借鉴了官窑青花瓷的一些图案纹饰,使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瓷上图案内容丰富。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上的纹饰一般以粗细线条相间,纹饰柔美流畅。绘画出的内容既丰富又潇洒飘逸,画面充满活力和灵气。总之,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图案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格。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图5)、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梅花、水草(图6)、鸳鸯、花果、蕉叶、百合、荔枝、葡萄、、麒麟、绶带鸟,以及各种神仙故事:麻姑献寿、西王母上寿等。草书向楷隶发展。永乐时期的绘画也有其时代特征,如牡丹花下侧各飘出两、三片尖花托。现简要介绍几种永乐民窑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一是草书、隶书“福”、“寿”字,基本保留了洪武时期的文字特征,永乐后期,大多字体由草书转变为隶书,字体浓重有力。二是月影纹,这种纹饰始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后期到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常用此纹饰作为装饰内容。一般用实笔写意的技法画在碗、盘的内中心或外壁。描绘出一勾新月悬挂在空中,映照着挺立怒放的几枝梅花,画面充满冰清玉洁的高雅意趣。三是麒麟杂宝纹,这种纹饰一般绘画在永乐后期的盘类的器物内心。麒麟象征着祥瑞幸福,画面中的麒麟或昂首奔跑,或回首蹲卧,还有表现为回首奔跑状。麒麟背部、肩部一般装饰飘动的火焰纹。麒麟周围环绕着火珠、海螺、灵芝、如意、方胜等象征吉祥平安的杂宝纹。还有一种在透明白釉下印刻出细密的海涛纹,映衬着神采飞扬的麒麟纹,画面形成强烈的动态美。

图5永乐缠枝莲纹盘

图6永乐水草纹碗
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基本继承了永乐时期的纹饰特点,但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显得更粗犷和豪放。线条流畅,图案丰富,画面豪放疏朗,绘画技法采用一笔点画法,还有一部分采用勾勒渲染的绘画方法。纹饰有福、寿、海水、龙凤、云凤、鱼纹、灵芝、蕉叶、卷草、兰花、奇石、牡丹、麒麟(图7)、怪兽、宝相花、松竹梅、枇杷、缠枝莲,束莲等。宣德以前,器物上画花鸟和人物较少。题材有岁寒三友、王母骑风、庭院仕女(图8)、琴棋书画、仙人骑鹤等。道教题材的故事也反映在画面上。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较有特色的纹饰:一是高士图(图9),大多绘制在盘类的内心,绘画采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云彩烘托出一轮明月下,一个文人(高士)抄手盘膝跪坐。旁边画有山石、兰花等。画面显得超凡脱俗,雅逸宁静。二是鱼乐图,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上此纹饰出现的较多,喻意年年乐有余、富贵有余。宣德官窑中也有“鱼乐图”,但官窑“鱼乐图”画面规矩呆板,呈图案化。而民窑青花瓷器上的“鱼乐图”绘画的活灵活现,绘画的鱼儿穿梭游离在水草、浮萍、莲花之间。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三是花卉纹,宣德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饰全面继承了永乐时期的花卉纹,只是宣德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更加豪放。画面随意而自然。这时期有的纹饰图案添加了许多辅助纹饰,纹饰显得层次多而且繁密。这些绘画特点也是宣德时期纹饰装饰风格。

图7宣德麒麟纹盘

图8宣德仕女纹梅瓶

图9宣德人物纹盘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