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2013-06-08 19:58阅读:
好多高手看了这只蛙形砚滴后不知其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标本作为依据,现在寻找柴窑瓷器,只能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作为依据。

1.从外部特征和微观可断定此砚滴是老的。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一为整体外观。


豆绿釉面上的白色物系高古瓷中的泛铅现象,低温铅绿釉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受到水、二氧化碳侵蚀,铅釉表面逐渐水化,溶蚀形成硅酸和可溶性盐,其铅分子逐步向器物表面运动.游离,而形成一层又一层的象银子般带色的外衣,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银釉”。器物表面产生银釉是年代久远的标志之一。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二为底部泛铅微观和暗款“蔡”字。

明早期以前器物表面装饰的绿釉都是低温铅绿釉,年代久远器物表面都要“泛铅”或形成五色炫光。见水后银色消失,但随着水份子的蒸发很快会恢复银色。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三为釉面哈利光和牛毛纹特征。

2.蛙型砚滴从两晋开始就有了,从形制、釉色和外部泛银现象看,应属于唐、五代和北宋之间,下限北宋。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四为外形特征。


3.从釉面特征看接近唐,但从底足特征看接近北宋。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五为底足特征。


4.从制作工艺看应属于官窑器,无可挑剔。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六为外形特征。


5.虽然器物表面泛银严重,但有极小部位没有泛银的地方可见五光十色的宝石状光泽,似汝非汝,好似唐三彩又胜于唐三彩,应该是唐三彩的衍生物。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图七为绿宝石釉面。


6.从胎质看,似陶非陶,接近汝窑胎质,但支丁有没有汝窑的规整、漂亮,应该早已汝窑,是汝窑瓷器的奠基者。

7.《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
从中可以看出柴瓷并非胎很薄,而是釉面很薄;柴瓷足多指的就支烧痕,有很多足;粗黄土指的就是陶胎。

8.《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
盖色即鲜碧,而质复莹薄。意思是说釉面颜色是嫩绿色,而且莹润很薄。

9.《南窑笔记》,记载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
从中可知釉面必定是宝石色。

10.《七颂堂小录》中记载:“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马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尚未足形容”。蓝浦说:“世传柴瓷片字,宝莹射目,光可欲矢。宝莹则有之,欲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

11.《归田集》中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说明柴窑接近汝窑,但非汝窑。

12. 《格古要论》中记载:
论豆绿釉蛙形砚滴


说明柴窑瓷器滋润有细纹,多足且成黄土色。

从古代文献记载中按图索骥,综合判断此蛙形砚滴为五代柴窑,非常难得之珍品。


结束语:
根据我的研究,柴窑其实属于唐三彩的衍生品,胎体似陶,千年火气未退,七色炫彩,宝莹射目,又是汝窑的奠基者或者鼻祖,釉面虽薄,但莹润如玉,还伴有细纹开片,不仔细看还看不出片纹,底足为支丁支烧,好似汝窑但非汝窑。
古人尚青,柴窑釉色肯定是青色,而青是介于蓝和绿之间,同时柴瓷必须要有细小开片,因我《格古要论》关于柴瓷的论述太少了,所以符合条件古瓷也就太少了。
我也赞成《格古要论》里柴窑出北地的说法,唐三彩在河南巩县、鲁山、登封、宝丰、禹县等大面积地区烧造,而汝窑又在河南宝丰和临汝等县烧造,三彩和汝窑均在河南烧造,柴窑瓷器顺理成章的在河南烧造就合乎情理。这也印证了明代中期对《格古要论》中产地的修改是正确的。
寻根柴窑,我以为要以《格古要论》、《归田集》为主要判断依据,其他记载都是柴瓷绝迹后的论述,只可作为次要依据,从我的这只砚滴看,釉面特别的薄(底部我挖开了一个小口看的),200倍微观只见零星的很小的死去的气泡,说明现在好多专家所说的柴窑是耀州窑的有很大区别,首先胎体不同,釉面特征不同,做工不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