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板书设计解析
2014-04-26 13:06阅读:81,047
《范进中举》板书设计解析
汉滨区建民办长岭九年制学校 王开雪
一、课文简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它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全书一个中心: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书中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考了二十多次,苦苦挣扎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的追求功名利禄。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课文中主要写了主人公范进中举后的遭遇。中举前,范进家境败落,贫困至极:其人也是岳父胡屠户眼中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而一旦中举,范进虽喜极而疯,家道却立刻兴旺起来;张乡绅送来了白花花的银子,邻里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礼物,惟恐巴结不上;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又成了“文曲星”、“姑老爷”。这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腐朽的科学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无情地揭露、讽刺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感情。
课文中用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个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范进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和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的张静斋,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它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二、板书设计:


三、板书设计意图及说明
1、板书,有“微型教案”的美称,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感知于视觉,以展开知识的“核”而存在于黑板的一种艺术。他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要的一环,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范进中举》一课板书的设计原理:(1)围绕教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究艺术美感。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夸张,对比及讽剌手法的巧妙运用;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是理解夸张、对比及讽剌手法的巧妙运用。难点是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同时吸引他们的视线,《范进中举》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与书写时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在板书设计中,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借助于各种线条的穿梭和连接,直观而确切地表达出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我采用的是课文脉络式及阶梯式的设计: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借助彩色粉笔及图案,将课文要点浓缩于一体,突出课文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从详略对比入手突出其主体美,从递进层次入手创造其意境美,通过一定的感染性,给学生以启迪、陶冶与教育。(2)《范进中举》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作用;一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快速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本文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更加直观的帮助学生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主线条参与到的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板书内容的同时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本课板书能够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课文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第一课时的板书设计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情节结构。二是本课板书有示范和审美作用,通过“笑脸”、“阶梯”等设计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第一课时的板书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学生很快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第二课时的板书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中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