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2020-07-28 20:52阅读:22,378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X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在醴陵市的西南部,有一个中心集镇叫大障镇,离市区约30公里。东与泗汾、船
湾相连,南接攸县,北通株洲县。2015年与贺家桥镇合并,改名为明月镇。海拔近千米的明月峰就在三地交界之处,因明月峰是醴陵海拔最高的山峰,故称为明月镇。
距明月镇所在地约一公里的白果洲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杨氏“槐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逾两百余年。在历史沧桑岁月中,因风吹雨打,几度损毁。虽曾多次修缮,但仍处于风雨飘摇之状态中。解放后,收归政府使用,一度曾为大障小学,其内部结构及设施在特殊年代里屡遭破坏。
上世纪末,杨氏族民自筹资金将破烂不堪的祠堂中厅修复重建,并改名为“杨氏宗祠”。近年来杨氏族民又先后两次对宗祠进行了全面修复,使之“又见新宫祖庙”,成为杨氏族民集会和祭祀先人的场所。
杨氏宗祠厅面宽五空,廊前并排有三条石库门,正中一条略高,嵌白底黑字“杨氏宗祠”门额,两侧有红底黑字楹联“门高清德;家承赐书”。联字不多,却高度概括了杨氏家族的族风和文化底蕴。两侧石门略低一点,门上分别嵌有白底黑字“入孝”、“出弟”门额,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廊前两石柱上刻有描楹联:“寢荐妥先灵鸟革飞又见新宫邻祖庙;溪山留胜迹龙蟠虎踞定饶佳气蔚人文。”门前两对石狮,一对比较旧,估计是以前的原物。一对比较新,可能是近年新增的。两侧墙壁上嵌有两块白大理石碑,一块“杨氏宗祠简介”,一块“农民运动旧址——简介”。
据介绍,大革命时期,这里为醴陵南四区,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立了醴陵南四区大障苏维埃政府,并在祠堂挂牌办公。醴陵南四区政府军事指挥部也曾设在此,杨氏宗祠一度曾成为醴陵南乡农民运动的指挥中心。大革命失败后,清乡剿共的还乡团,将这里作为监狱,关押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先后有农民自卫队长杨先阶、农协会军事部长杨苏才等四十多位革命战士被反动派杀害在祠堂前坪。
火红的太阳照射在杨氏宗祠上方,本来红的宗祠墙壁被映得更是满目血红,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烈的鲜血没有白流,生活在和谐安定环境中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杨氏宗祠除了氏族集会,平常不会对外开放,祠门一般都是铁锁守卫。后来向坐在巷子里聊天的老乡一打听,当得知俺是从外地特意来的,一位老人赶紧从家里拿来锁匙,把祠堂的大门打开陪同参观并向俺介绍大障杨氏的来历和简易族史。宗祠重修暨族谱五修时,杨氏四房后裔均敬献了匾额,从内向外排列,高悬于后厅正中的“享祀千秋”是长房槐公裔孙所献;中厅背面的“敦仁守义”是二房栋公裔孙所献;中厅正面的“美济公三”是三房后裔所献;前厅背后的“茂叶深根”是定居在江西萍乡的四房后裔所献。还有同宗文氏合族嗣孙所献的“棣萼腾芳”、富里李氏敦睦堂所献的“忠烈门第”匾额亦分别悬挂于后厅的两侧。
宗祠中厅有天井,三厅中有无数根细长方石立柱,楹联众多,有“燕寢焕新猷礼重大宗春露秋霜严俎豆;鳣堂怀旧泽家传清白涧毛溪藻洁烝尝。”“颂其诗读其书听听祖考之彝训;光于前裕于后思贻父母以令名。”“于长寿于亲到此无慙对越;质在旁临在上当前恍接形声。”“奖励读书造就精英期始祖禧祥嗣裔求真济美;提倡奉献关心疾苦愿夫子伯起传人治国修身。”“何术可救贫世守疑龙经一卷;后贤若维盛堂天冲雀集三鳣。”“余庆衍鳣堂长怀清白传家学;芳流深障水佇看荣滋漾国*。”其内容有旧观亦有新意,有对先辈功德怀念崇敬之情,亦有训诲后裔勤读修身之意。除了楹联外,厅内柱梁上还书有“忠孝”、“仁爱”、“风衍四知”、“道从五典”等。
“奖励读书造就精英”、“提倡奉献关心疾苦”。这些“彝训”,激励着杨氏后裔“颂其诗读其书”、“光于前裕于后”,努力“求真济美”、“治国修身”。
2012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将“杨氏宗祠”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风衍四知道从五典——杨氏宗祠(株洲文物)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