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独立小桥风满袖

2021-04-30 06:30阅读:
边拍边说之十五:
独立小桥风满袖
前几天,去胶南大珠山风景区和青岛黄岛区,见到两座体量不大但很有风格的白色钢结构桥。一座是黄岛区横跨海湾的桥,长约500米(见图一);另一座是大珠山景区内静卧在小溪上的桥,长约10米(见图二)。这两座桥,风格独特,兼容中外,“小”中有“秀”,很有现代气息。它们将中国北方桥“浑厚、严整、俊逸”的特点与中国南方桥“轻盈、玲珑、俊秀”的风格巧妙地不留痕迹地结合在一起。尤其黄岛区那座跨海的桥,玲珑、俊逸,信步桥上,海风吹来,大有“独立小桥风满袖”之感,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提起小桥,自然就想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名句。
如果将“小桥流水人家”,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诗中抽出来,不考虑其他,单独欣赏这一句,那么,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小桥影波平的江南水乡。虽然“流水人家”南北东西都有,但“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生态环境,似乎只应属于烟水照晴岚,湜湜静水,柳枝低垂,弯弯小桥的江南水乡,因为,在马致远之前,很多诗人在描写江南水乡时,都用过“小桥流水”这四个字。马致远加了“人家”两个字,把“小桥流水人家”用在凄寒的“京西古道”
实在是用错了地方。这诗句诞生600多年后,才女作家谢冰莹的著名散文《小桥流水人家》,终于让“小桥流水人家”真正成为了江南水乡的代名词。谢冰莹在散文中写道:“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溪边的“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正是这样的美色,才让元代张养浩发出了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的感慨。不得不说,同是暮秋之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北方古道的“小桥流水人家”多半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北方毕竟冷啊。
中国是个多桥的国度。而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梁桥、浮桥、索桥、拱桥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联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
同样是石拱桥,北方的桥,譬如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浑厚、严整、俊逸、高大,雄浑优雅,古朴端庄;南方的桥,轻盈、玲珑、俊秀、小巧,造型雅致,灵巧轻盈,如乌镇、同里古镇的各种各样的小桥。这些不同,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无论是“浑厚、严整、俊逸、高大”的桥,还是“轻盈、玲珑、俊秀、小巧”的桥,都成为了古今文人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神于诗者,心物合一,妙合无垠的情感载体。要么“伤心桥下春波绿”,“凭栏犹思五噫风”,要么“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真是一桥一诗情。桥,在中国早已超出了建筑物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
独立小桥风满袖
图一
独立小桥风满袖
图二
(手机拍摄)
2021年4月30日

祝博友们五一节快乐,让我们架起连心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