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2019-05-18 08:08阅读:17
不少好奇宝宝很可能会问过类似下面的这样一堆让人抓狂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动物的脚印都不一样啊,为什么狗没有像牛一样长蹄子啊……”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X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很多爱美的女孩因为某些原因很可能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为什么自己没有一双像小鹿一样纤细而优雅的大长腿呢?”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不好意思,发错了,换一张: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用一个答案来进行解释:“这些动物具有着不同的“足”部结构并对应着各自不同的行走方式。”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动物虽然有着不一样的“足”部结构(脚、爪子、蹄子等),但他们使用的却都是同一套构造(生物演化的同源性),只不过具体零件的分配、大小及形状会稍有差别罢了。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人型腿、狗型腿、马型腿、鸟型腿


以腿足部为例,所有陆生高等动物的附肢,以骨盆为起始点,从上往下大致能将骨骼拆成6个部分:
一、股骨(相当于人的大腿)
二、膝关节(相当于人的……膝关节)
三、胫骨、腓骨(相当于人的小腿)
四、跗骨(由若干块骨骼组成,对应人的脚腕、脚跟:统称为脚踝)
五、跖骨(相当于人的脚掌)
六、趾骨(共3节:近端、中端、远端趾骨,对应到人,统称为脚趾)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后三项都属于脚的范畴,它们在我们行走时会依次接触地面,但很多动物的“脚”却并不遵循这种规则,它们往往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人的脚、狗后爪、马后蹄


所有陆生高等动物共有三种主要的后肢行走方式:跖行式(脚掌走路)、趾行式(脚趾走路)、蹄行式(脚指甲走路)。


跖行式:
以人类的眼光来看,跖行式即是用脚掌在走路,这种行走方式要求跖骨着地,成为扁平的脚掌,行走时,趾骨,跖骨,跗骨会依次接触地面。在这三种行走方式里,跖行式其实是比较原始的一种,灭绝动物中,几乎所有早期哺乳动物都用这种方式走路。人类虽然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至今仍然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行走方式。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这种行走方式由于足部与地面接触部分的零件太多,附肢远端的载荷过重,导致行走时阻力较大,跑动的很慢,所以跖行式动物的缺点很明显:机动性太差,但这并不绝对,个别跖行式物种也是有傲人表现的(只是奔跑的方式有点怪罢了)。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跖行式动物中的特例——袋鼠
袋鼠的移动不是通过双脚交互挪动来实现的,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双脚同时起跳,用硕大的尾巴来起支撑与平衡作用,这种运动模式可以将前一次跳跃的余力转化成下一次起跳的动力, 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


其实,跖行式也不全是缺点,它的好处也有很多的。首先是稳定性强,扁平的脚掌让下盘更加的稳固,两只后腿就足以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走起路来是相当的稳当;其次还能解放出灵活的前肢,手掌、脚掌和细长的指节还可以用来做出抓握和攀爬等各种复杂的动作。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趾骨的复杂动作,其实还是裸猿做的更好


正式因为有了这些优点的存在,所以除了包含两脚兽在内的灵长类之外,其他哺乳动物,例如熊、兔子、小熊猫以及包括啮齿类动物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肥球,其实也都是跖行式的。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一个自带声音的图片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你是在在叫我吗?


趾行式:
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说法,趾行式即是用脚趾头在走路,趾行式动物的跖骨没有变为贴地的脚背,而是向上抬起,只用几个脚趾头(趾骨)来支撑身体和行走,类似于人类穿着高跟鞋走路,而且还是鞋跟特别高的那种。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与跖行式动物相比,踮脚走路的趾行式动物由于跖骨的上抬还拥有了另一个巨大优势:腿长,步幅很大(跖骨上抬,升级,变成为腿的一部分:一节又瘦又长的新腿)。


动物都有哪些行走方式?脚、爪、蹄的分化又都是怎么来的?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