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张祖庆:《穷人》文本细读及教学内容选择

2014-05-05 09:46阅读:640

张祖庆:《穷人》文本细读及教学内容选择


以心换心 发现经典
——《穷人》文本细读及教学内容选择

张祖庆
《穷人》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小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贵族生活糜烂,道德沦丧,广大底层劳动者,虽挣扎在贫困边缘,但依然保持着俄罗斯高贵气质。一次偶然的机会,列夫·托尔斯泰读到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激发了创作灵感,将雨果的诗歌改写成了小说。小说通过两个家庭生活境况的描写,既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也赞美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无私的高贵品质。这篇小说,是由著名翻译家草婴最先翻译到中国的。入选课文时,基本保持了翻译原貌。有了雨果的创作,托尔斯泰的改写,草婴的翻译,我们才有幸读到这么出色的经典。经典,是用心创造的;经典,也是需要用心发现的。就让我们一起,以心换心,发现经典。
一、文本细读与教学内容生成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b4571690102e8ko.html?vt=4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经典文本,阐释维度和空间是多元的。像《穷人》这样的经典文本,值得咀嚼回味的地方比比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穷人》。上表所列的几个解读要点,只是我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所关注到的。即便这样,富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多达9项。这9个方面,都很重要,每一个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个常数,两课时的教学,必须要精选内容,优化组合。否则,教学就会走向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何根据文本特点与年段特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呢?我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选择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一书中,将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其生成的课程内容(或者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从这个意义上审视,《穷人》显然属于定篇
作为经典文本,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个文本有别于其它的文本的独一无二处是什么。
相比于同样经典的《凡卡》《小音乐家杨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国外翻译作品,《穷人》一文最大的特色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小说开篇环境的对比描写,以及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一系列内心活动,是这一篇小说的最富于魅力的特色。因此,作为定篇,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将可能生成的教学内容”15,作为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展开。文中大量出现的对话描写,为何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者,对话本非本课独一无二的特色,学生在此前所学的大量课文中,都接触过对话描写;二者,孩子们离穷人们的生活很遥远,加之阅历和年龄差异,孩子们很难恰如其分地读好人物对话;三者,对话太多,课堂时间难以保障。因此,分角色朗读对话,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开掘易被忽略的文本意蕴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的奥秘,也容易被粗心的读者所忽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经典文本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指给孩子们看,带领孩子发现经典,体会阅读经典的乐趣。
《穷人》这篇小说,孩子们在阅读中最容易忽略什么?
一是寡妇西蒙的被忽略。在预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大部分孩子选择了桑娜,也有的孩子选择了渔夫,而选西蒙的,则一个也没有——这,其实也是大部分老师的解读。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当初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刻画穷人群像,而不是一个穷人。西蒙在这篇小说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她在临死前,对孩子的悉心呵护,旧头巾、旧衣服包裹孩子的身体和脚,以及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这些细节,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如果我们试着走进西蒙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西蒙更多的了不起。爱孩子,这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高贵的地方在于,临死前,她明明可以将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但,她没有!因此,本课书的教学,教师要将西蒙这个容易被忘记乃至被遮蔽的穷人,重新唤醒去蔽。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的细节琢磨,通过写话,还原西蒙临死前的内心活动,让西蒙的形象复活。西蒙复活了,《穷人》这一经典作品,也得以复活。因此,上表中的教学内容4”,就成为了本课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睡觉还早的被忽略。通篇文字,孩子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的很多地方读懂穷人的,但是,睡觉还早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意蕴,大部分孩子是无法发现的。因此,教师要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睡觉其实已经不早,深入理解穷人的,领略作者言简意丰的语言艺术。因此,教学内容3”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凸现语言运用的课程价值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凸显语言运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去考量,《穷人》这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了新的思考路径。
这里重点说说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如何凸现语用价值。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是本篇小说的特色,教学中,要经历如下三个维度。一是通过朗读想象,走进文本,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二是,通过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领会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意图。三是创生语境,让学生迁移运用,学着怎么写
比如,第一段的教学,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屋外和屋内一串词语,通过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指向于写什么。然后,两组词语对比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比着写,是为了表现穷人的和善良勤劳。紧接着追问:穷人的家里,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些,应该还有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其它,而单单要写食具炉火孩子?这一追问,孩子们就能明白,作者写屋内的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与这个写作目的无关的内容,当然就不写了,进而领略托尔斯泰高超的写作艺术。这一环节,指向于为什么写
怎么写的训练,我通过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还原西蒙在临死前心路历程,模仿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适当运用省略号,将西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摹出来。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训练点选得恰当,孩子们很好地迁移了心理描写的独特表现手法,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满了文本的意蕴,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文本解读中涉及的可能生成的教学内容57,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捎带处理;而89,则大胆舍弃或整合在课外作业环节。

结束语
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节选自《张祖庆讲语文》)

附录: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张祖庆
(人教版新课标课文社第11册)
【教学目标】
1.读准等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流程预设】
第一板块 ,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检查预习,正音。
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 ,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