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作者:刘鸿

2014-02-06 23:51阅读:
作者:刘鸿 大学讲师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卒于嘉靖3年(1524年)绘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史称“明四大家”。诗词歌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唐寅除有卓越的绘画成就外,还有多篇响绝倾朝的妙笔文章。但这些传送的佳文却由于清末的废举,而尘封不为今人所知。笔者感叹此绝伦妙笔和他的身历,故将近多年的搜集、发现、整理和研究以公示于众。
唐寅自幼刻苦学习,卓有才华。11岁就文采非凡,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一路高中榜首。29岁明朝弘治11年戊午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省试),中第一名解元。人称唐解元。根据明朝科举考试制度,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正式的考场贡院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
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次年,唐寅进京会试。此时是功名富贵指日可待,遗憾的是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富豪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家僮,得试题事败露,因涉嫌程敏政科场舞弊案受牵入狱,后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放浪。后宁王朱宸濠慕而重金聘之,但唐寅发现濠有谋反之意,即装疯癫脱返苏州。从此决意仕途,潜心书画,行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其治印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
(图一)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清康熙刻本《广舆记》卷三,苏州府:人物记载:“唐寅字伯虎吴人中南几(通畿意:京)解元以冤锢遂放浪形迹然其学出入天人间宁庶人慕而聘之寅度濠有反志佯狂自勉奇趣溢发或寄于画文采风流照耀江左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皈依佛乘自号六如”。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记载:“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粱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及,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亦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勘,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般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富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唐寅青年时苦读功名,才思过人,其诗文气韵挥洒,倾世动人,后人无不以典范崇尚。
(图二)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清刻版《明文启幼酌刊》载录了唐寅科考优秀范文,原文为八股文。(明朝科举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作文文章。它要求一篇文章要有破题(点名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思作进一步说明)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柬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起股、中股、后股、柬股四部分作为正式的议论,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故称八股文。内容以“四书”中命题,并强调以朱熹的集注做为准绳。)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原文:“古者易子而教之——唐寅 大贤言古人之于子、而曲尽其所以教之之道焉、盖子之不可亲教、固也、易子而教、其善处父子之间哉、想孟子告公孙之意若曰、情若缘势而阻。事贵遇变而通。古人之于子盖尝得之矣。其将亲教之与。幸而教之行焉。可也。不然、则流而相夷者为可鉴也。仰将不教之与。幸而子之无待于教焉。可也。不然、则忧其无成者。不能已也。夫以可见之端。而情不容于不教。则委曲以行其情者。不得不就夫有道之士。而使之为取正之资。以不容已之情。而势不可以亲教。则旁行以济其势者。不得不就夫先觉之人。而以之为得师之地。我有子也。易之人而教之凡所以传道而授业者。将以是人而任其责。我虽不教。犹教之也。人有子也。易子我而教之凡所以离经而辨志者。将自我而当其事。人虽不教。犹教之也。教之而有所不行也无继之以怒之患。师固无所伤于弟子。而父亦可以全子之爱。而况其无不可教呼。不行而董之用威也无未出于正之讥。弟子固无所伤于师。而子亦可以全父之爱。而况其无不可行呼。由是而慈父孝子此其致也。人论正而风俗美矣。由是而明师贤弟子此其选也。善人多而成材易矣。然则古人之不教子。而岂徒哉。信乎易子之教之为善也。”

(图三)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清乾隆刻本《原板明文传薪》载录了明弘治11年(1498年)戊午年南京乡试,唐寅科考时中第一名解元的试卷范文。同时也由于清早期大搞文字狱,为避讳而将本书目次弘治戊午唐寅改刻为宏治戊午唐寅,(因乾隆为弘历同弘)。此试卷范文的重要更显著的证明了唐寅的卓越才华和坚实的写作功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事物和事理的深刻认识和客观判断,以至于日后他在绘画上的非凡造诣。
现将此试卷全文载录如下,让此绝妙美文以示众览。
唐寅-科举乡试第一名解元探新发现 <wbr>作者:刘鸿

原文:“二三子何 去之 唐寅 古人迁国而先有以慰其民焉、夫贤如太王、民所依也、释无君之忧而明欲去之意、所以慰者至矣、想其告耆老有曰天下之变。先时而虑之。斯有济焉。后时而为之。则无及己。今日之行。予岂得己哉。二三子其无眷眷也。天之立君。贻以地。比贻以人。而患无养。不患无主。亿兆之繁。当有人焉出而统之。敌人纵利吾有违必仇(音求)吾民也。是可欣然附矣。兵戈垂定。当有人焉起而临之。分邑纵危于初未必扰于后也。是可翕然从矣。况尔君平日素无德以加父,而尔等异日方有籍以辑生灵又何患乎。我将违故土之安。而潜身境外勿樱难犯之。弃先人之绪而窜迹他邦。期远不虞之祸。土臣之困也。决于斯须。不去且有凭陵而莫救者。吾由此适彼。庶所求既厌。争可息也千里间口。所弗辞矣。二三子值流离琐尾之顷宜思以奠其居也可徒怀聚散之悲耶。宗社之墟也。悬于旦夕。不去且有陨越而靡要以。吾舍旧图新庶所既捐。乱斯弭也。百年缔造。所弗恤矣。二三子当危急存亡之秋宜思以保其业也可徒抱兴衰之戚耶,尔也情不容与自己。而承平可待将无君而有君。我也势不可以复留。而继见为难故将去而未去。行矣。长于诸父老别。幸逾故人。勉事新主。毋以我为念。
后人对此文的经典评述:“含酸茹叹黯然魂销。读之令人动岱云陇雁之感。……神气一片。活活画出一仁字。”
据清刻版《御撰明纪纲目》记载自成化6年唐寅出生至弘治11年参加乡试时止。计近30年的时间,两畿(京师和南京)及全国和江南频频发生地震、蝗灾和大面积的水灾,且还伴随局部地区边塞的战乱。而在此时三年一度的乡试科考上,以《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截取为试题,可想当朝命题之用心。
明清时期的乡试和会试科举试题,一般都由皇帝亲自命题。为了更好的理解唐寅的答题和题意。先让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试题出自《孟子》卷二;第十五章的全文释义。
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 ,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一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去邠喻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分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二者。”
【译文】
滕文公问:“滕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尽最大力量去奉承大国。还是难以解除祸患,该怎么去应付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公居住在分邠 地,北方的狄人来侵扰。奉送他们皮裘丝帛,不能免祸;奉送他们良狗快马,也不能免祸,奉送他们珍珠玉石,还不能免祸。于是(太公)变召集当地的父老并向他们宣布:‘狄人所眼红贪欲的是我们的土地。我曾经听说过,贤德的君子不能为供养人的土地倒反使人连累受害,在座的几位父老有何必为没有君主而担心呢?(因此)我准备离开这个地方。’他便离开邠地,翻越梁山,在岐山下兴建城邑二定居。邠 地的百姓(称赞他)说:‘真是有仁德的人啊!我们不能失去他。’于是,追随他的人群,就好比赶集一样纷纷到来。
“也有人说:祖宗传下来的基业理该世世代代坚守,决不能随自身的所欲二轻易采取放弃它的行为,应该是宁愿牺牲也不可远离才对。”
“请您从以上两种意见中自己选择决定吧!”
清同治版《科名捷诀》上记载说:“时文(八股文)却最难。自有时文五百余年。计普天下各省通算。每一课目。大小州县均摊。每一州县,可得二百人。以十八省计之。总在三十万人之外。五百年来。十年一更替。又加五十倍。时文作成者几何。可传者又几何?”
可传今天者又有几何?
参考文献 :
《广舆记》 (清)康熙25年 1686年刻本
《四书遵注何讲-孟子》 (清)乾隆45年 1785年刻本
《原版明文传薪》 (清)乾隆58年 1793年刻本
《明文启幼酌刊》 (清) 嘉庆6年 1801年刻本
《科名捷诀》 (清)同治 8年 1869年刻本
《御撰明纪纲目》 (清)光绪25年 1899年刻本
《明史》 (清)张廷玉


文字输入 : 邢凯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