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在从事国际商务英汉互译时,若能了解造成英汉语差异的原因,在翻译“晒太阳”和“吃食堂”时就能将原文所蕴涵的意思翻译到英语中去:enjoy warmth under the sunshine;have meals at canteen;而不会翻译成:shine the sun; eat the canteen.
汉语的意合有其内在的规律。根据周志培汉语的意合规律有四:
首先是逻辑律。语言的构词、组同和构句通常使用三个手段:形态变化、使用虚词及语序的排列先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主要靠语序的排列变化。而排列词语、句子首先靠语义,然后靠逻辑。虽然语言现象中有不符合逻辑的情况,那只是 一些例外。意合通常应该合乎逻辑规律。汉语意合符合的逻辑规律有:
(1)时序律: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出现。例如:收支、浮动、春夏秋冬、前 呼后拥。他打开办公室门,马上打开电脑,查阅电子邮件,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公司文秘工作。
(2)时空大小律:按照空间的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例如:远近、快慢,大 大小小、分秒必争。
(3)因果律:语言按照先原因后结果的顺序排列。例如:收紧、松散、积劳成 疾。机器再贵也得买。
其次是心理上的重轻律。心理上的重轻律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长期以来汉民族形成的语言心理习惯。例如,君臣、男女、高低、东西、新旧、进出口、钢铁、国内外、城乡差别。(英语中有时也有轻重律。)
再次,音韵律。所谓音韵律,“笼统地说,韵律是指说话中为适应协和原则而出现的任何和谐悦耳的语音效果,包栝音节、重音、节奏、音步、押韵、声调序等诸因素。”如汉语中充分体现意合特征的四字结构一般按照语序组合,注意平仄关系交替如:自作聪明、通情达理。
最后是排偶律,也就是排比与对偶律。汉语讲究对仗排比。排偶律是汉语的特色,是汉语言文化已形成的习惯的心理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