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读书笔记
2016-11-05 20:12阅读:307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读书笔记
一、核心观点
1.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2.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3.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4.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5.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二、文本脉络
三、文章评价
作者认为,西方社会基本格局是团体格局,其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其道德体系必然是超己的,于是便产生了象征团体的神,也就产生了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作者同时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根植于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上,所以不会产生笼罩万有的神或代表团体利益的道德体系。但是,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待商榷。所以,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看法: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方道德体系差异
西方的笼罩万有的神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同时,西方的自由、平等、权利,法治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道德体系同样如此,它也是伴随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的。同样,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演变过程。不能仅仅以当今西方发展相对成熟的成果与中国古代的一系列私人关系现象做对比。不公平,也缺乏说服力。
(二)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中西方道德体系差异
西方社会既拥有笼罩万有的神,也有团体利益的代言人---国家,有规范团体和代言人行为的宪法。它们的存在是团体和个人权利的保证,但是难道西方团体社会就没有存在运用私人关系而产生各种专制、黑暗、腐败现象吗?难道就不会存在公私冲突现象吗?中国传统社会虽然缺乏作者所谓的团体道德,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奉行孔孟伦理思想,传达人与人之间爱的重要与价值。这也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虽然中国没有产生西方上帝一样象征笼罩万有的神,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都有普遍的信仰和道德约束体系。作者仅举出尧舜、孟子几个个别例子,就断定中国社会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社会,不够全面。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