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民间的书法高手
2020-02-15 16:22阅读:516
作者:谢华平
现代高安,除了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汽车运输大市”、“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闻名于世以外,还以“中国书法之乡”的盛名蜚声华夏。
中国书法之乡授牌仪式(来源:新华网)
“中国书法之乡”这个名称对于高安来说可真不简单,因为根据中国
书法家协会2014年5月公布的评审结果表明,全国获得这一称号的县市共有68个,其中江西省111个市、县、区中,只有高安市和东乡县入闱。
这是要点真功夫的,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用毛笔或钢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在人们普遍使用智能化书写设备的今天,许多人别说艺术的书写汉字,就是工整的书写汉字都难做到。高安之所以能够有书法存在,而且还有资格称作“书法之乡”,就是因为从古至今,高安爱摸毛笔的人多,且摸出了名堂,摸得名扬全国者代有人出。
漆光明的手书
比如当代,高安书法界出名的高手,就我所知,早些年有漆光明,就是2000年到2009年江西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省人大副主任漆权的父亲。漆光明是今黄沙岗镇挂榜行政村乌泥漆村人,从读私塾拿毛笔学字开始,他写毛笔字就从未间断过。即使铅笔、钢笔、圆珠笔大量流行的时代,他依然以练毛笔书法为乐。改革开放后,广告业开始盛行,但电脑刻字还没出现,于是许多店铺、公司、单位需要利用毛笔书法做招牌、打广告时,都会找漆光明要墨宝。漆光明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见长。1989年6月,其小楷作品《前后出师表》参加建国40周年全国书法大联展,是当时高安唯一一幅进入全国大展的书法作品。1993年10月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漆光明名列其中,并收入其行草代表作《诸葛亮前出师表》。漆光明堪称高安老年辈的书法高手。
书法家 张灵
在高安中年一辈书法名家中,稳坐头把交椅的当属张灵。张灵原名张琼林,上湖乡斜里张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参谋、机要室主任。转业回高安后,先后任过高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宜春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副会长、高安
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长。参军时就酷爱书法,诗歌,曾师从书法家李逸野、陈国桢习书,师从诗人宋景昌、李允久学诗。书法以行楷、行书、行草见长。从1991年第一幅行书条幅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以后,几乎历年重要的全国书法大展都可见到张灵的作品。全国各大诗刊杂志也先后发表他的诗作100余首。他还三次参加国际艺术节书法展。如今,他已是中国
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书法评审委员会委员、宜春
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家 刘小平
如果说漆光明是高安书坛的老前辈,张灵是高安书坛的台柱子,那刘小平就是高安书坛一匹后来居上的黑马。刘小平,又名刘庆升,号莲花堂主,高安筠阳街道人,中国
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高安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小平的书法,楷、行、隶、篆、魏碑,各种书体皆出众,尤以隶书见长。1986年江西省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刘小平就一次选上了楷书对联、条幅各一件。同年,他的魏碑作品又分别由《中国青年报》、《书法报》刊载。1987年,他的隶书作品入载《全国青少年书法作品选》。2003年,《中国书画收藏》收入他的隶书中堂;2004年,全国名人书画展展出他的隶书对联,另外还有三家全国性书画大展展出了他的隶书作品。1988年,他的行书被收入《当代青年书法家百人作品集》。此后,和张灵相似,无论是省内外的书法大赛或大展,还是省内外的大型报刊杂志,都少不了刘小平的作品。
书法家 陈干渠
在书法艺术中,还有一种书法是独辟蹊径,别具一格,那就是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是相对于毛笔而言的,因为书写工具多以钢笔为主,故又称钢笔书法。在高安,这硬笔书法的佼佼者就非陈干渠莫属了。陈干渠,高安筠阳街道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导主任,中学教研组长,民革高安支部主委,高安市政协副主席。从高安书法作品全国获奖情况来看,硬笔书法名家行列里,高安还只有陈干渠一人。早在1989年,一年之内,陈干渠的硬笔书法作品就先后入选《全国硬笔临写传统碑帖展》、《中国当代硬笔书法作品精选》、《优秀钢笔楷书字帖》。
书法高手常在一起切磋技艺
在高安,除了漆光明、张灵、刘小平、陈干渠之外,在全省、全国书法大赛与大展中夺标入展的书法高手还有不少,仅我听过的名人就有游果然、徐福安、罗行军、单永辉、王经荣、沈晓宏等。所以说,高安之所以能名列“全国书法之乡”的行列,除了后继不断的书法高手外,主要的还是高安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据2015年的统计,全市机关或乡镇共有
书法协会18个,活动基地15处。有中国书协会员15人,省书协会员105人,本市书协会员1026人。这说明,在高安的城镇乡村,民间书法高手还是大有人在的。他们有的是领导,有的是职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则是赋闲在家的退休人员。他们年纪大的已是耄耋老人,年纪小的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
已故江西省教育厅长漆权的书法颇具其父风格
在荷岭镇的上寨村,有个叫陈彩华的农民,年纪不过四十来岁,平常春耕秋收,夏种冬藏,与别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可一手毛笔字却让他成为四邻八乡的名人。大凡乡间的红白喜事,来找他写字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尤其是春节前的一段时间,义务为村民写对联,每年没有个十天半月的日子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受其熏陶,他的小学女儿也常常爱拿毛笔练写字。在村里,陈彩华还义务举办了书法训炼班,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学书法。
高安中学
书法协会的竞赛评比
蓝坊镇新社行政村有个人家,四代同堂,且都爱书法。最年长的叫蓝锦炉,都快九十岁了,对书法的热情依然不减。给孙子取的名字都与书法相关,叫“蓝亭序”(取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碑帖《兰亭序》的谐音)。自家住的房子,室内室外装修得古朴典雅,厅堂、卧室,都挂满一家人的书法作品,尽显“书法之家”的别样风情。因此,在他家的门额上,就赫然书着“兰亭书屋”几个大字。
身份各异的民间书法高手
在高安四小,有个11岁的学生叫谢奕铭,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爱学着大人用毛笔写字。父母顺势将他送入书法早教班,从未间断的一直学了六年之久。其作品获得江西省第十四届少儿美术书法大赛金奖后,谢奕铭不知不觉的走上了专业之路,不仅自己每天练字不辍,有空时还当起了别人的小老师,如今已有十多位小朋友成了他的小徒弟。
坚持六年抄写古典名著的陈大容
最令人感动的是,瑞州街道碧落山社区有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叫陈大容,每天坚持用3元钱一支的毛笔抄写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名著《史记》。与众多名家书法不同的是,陈大容的书法全是蝇头小楷。蝇头,就是苍蝇的头,就是绿头苍蝇那么大的头,与一粒黄豆差不多大。这么小一个的字,还是用毛笔来书写,其难度对于一个不戴老花眼镜的耄耋老人来说该有多大。而陈老一写就写了六年,一写就写坏了100多支毛笔。其中四大名著都抄写了两套,连《史记》在内一共抄了9大本。其功夫真算得上高安绝无仅有。
陈大容擅长的是蝇头小楷
高安这么多书法奇才,其卓越超群的技艺令人叹服,其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敬佩,当然,其茁壮成长的土壤更令人自豪。应当说,高安书坛人才辈出,生机盎然,是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安古有四贤祠,全国独一无二的供奉着宋代中国书法大家苏轼、苏辙、黄庭坚、米元章,这恐怕是高安书法之风形成的起点。此后从元到清,高安的书法名人就从未断过。元朝,有高安人廖承芳,学诗仿七子,古文宗苏轼,书法掌晋魏,皆能拟议变化自成一家;明代,有荷山人陈邦仪,虽然科举不得志,但肆力于诗歌,沉迷于书法,有陶渊明之风;有西阳人刘显玑,科场失利,闭门穷经,招里族工诗书,有小杜甫之称;有金沙人刘九嶷,见明政势微,便弃仕闭门,办书院、工诗书;清代,有高安人徐尔昌,工楷书;有荷山人陈洪元,尤其擅长书法,精工酷类米元章;有龙山人吴集禧,十二岁即娴于诗,工书法;吴化时,博览群书,尤精楷法;吴悦生,书法则追摹小欧,被称豫章翘楚;有赤土人陈弼,擅诗,工楷书;有高安人廖璟,楷书步钟(繇)王(羲之);有安塘人周镇南,诗作格调近宋人,书则功行草,求书者户外屡垣满。
这就是高安,书法名家辈出的中国书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