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2024-09-21 21:10阅读:2,856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正文(摘录与札记):
摘录16马氏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的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为他们作了极大的贡献;”(P214页)
天渊君札记:这是马氏最钟意的一种社会变革方式,即革命的方式,暴力的方式,破坏的方式,摧枯拉朽的方式。革命的疾风暴雨之后呢,社会的基本形态,生活的基本样式,德国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依然会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将其拉回到原有的社会状态和生活样式。所以,德意志永远是德意志而不是法兰西。社会的变化或发展一定是温和的、渐进的、浸润的,文化的。欧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它的工业的长足进步,而不是军事上的对弈。所以,天渊君一直对拿破仑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评价不高,理由即在此矣!
摘录17马氏谈及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们丝毫没有建立一个社会的意图,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使社会发展起来。因为他们总是想作为孤独的人发展自身,因此他们也就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P23
5页)
天渊君札记:人通过发展自身,进而发展了社会;人又通过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获得自身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紧密联系,就是这样越来越使得二者不可分割不可或缺。
摘录18马氏在手稿中删去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历史之所以是历史的局限性问题的文字。他说:“历史上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古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会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队他们的这种认识,即“对他们事实上是什么人这一点的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P280页注释)
天渊君札记: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认知的历史局限性,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贬义词。认识或认知,一定会有一个切入的点,切入的角度,切入的维度(时间的维度或空间的维度)。这个切入点,于是一定和别一个切入点不同。一百个切入点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认识或认知。对一个人,对一个事件,对一种历史现象,都可以作如是观。
摘录19马氏指出,当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意识越不适应,越不真实,越具有旧的传统观念时,这种意识就“愈发下降为唯心的词句、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P331页)意识越虚伪,那么捍卫愈烈,愈道德化愈神圣化。(参见P331页)
天渊君札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生产关系与与之相关的人的意识,也都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的意识之间的适应或不适应,它会通过各种社会元素的互动、妥协和让渡,来调适,让它们适应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改良的结果。如果其中某一种社会元素,过于强大过于蛮横过于专断,它就会阻断社会各元素的互动、妥协和让渡,就会破坏这样的一种良性过程,就会积蓄社会的破坏能量,就会异化或错位社会各元素,如马氏所说的,捍卫者会捍卫,道德者会固执,神圣者会神化。最终导致社会的窒息、僵化和秩序崩溃。一部中国史,一部世界史,都诠释着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的新生、固化和解体。
近观世界各国,特别在那些专制、集(极)权的政府架构里,马氏所说的“意识越虚伪,那么捍卫愈烈,愈道德化愈神圣化。”的确很精准很犀利。意识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意识,一旦暴露出虚伪的面貌,它的可信度与对子民的蒙蔽性就会被日常的生活逻辑剥落,就会在常识的洞炷下露出其千疮百孔的不堪内涵,于是那些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者,就会以卫道士的身份出现,他们的捍卫之激烈之顽强之不择手段之不顾廉耻,会成为世间难得一见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堪景观。同时,他们为之辩护的意识,就会莫名其妙地上升为某种不可动摇的道德或传统伦常,以至于出现被神圣化的结果,甚至成为子民的信仰,变得不容质疑,成为绝对的真理(或理念或信仰等等)。同样有趣的是,当绝对的真理绝对的信仰,绝对的完美化时,它就会作为一个转折点,出现绝对的崩溃和绝对的坍塌。所以那些集权(极权)架构的政府,它的崩塌一定是从意识的神化被质疑开始的,也一定是刚性的崩溃甚至是一夜之间崩塌,如大厦般瞬间成为废墟那般。
摘录20马氏指出马氏以前德国哲学的特点:“德国哲学是从意识开始,因此,就不得不以道德哲学告终……,费尔巴哈为了人而爱人,圣布鲁诺爱人,因为人“值得爱”…… P424页)马氏指出,凡是所谓“超脱”、“出世”的哲学,都是“哲学家们面对世界的无能为力在思想上的表现。”(P440页)
天渊君札记:天渊君以为,所有从意识开始,走向道德甚至神化为信仰(宗教)的归宿,这种加引号的哲学,都是不真诚的,都是欺世盗名的,都是需要警惕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对哲学,以及一切其他科学或学科,作基本判断的一个通例。天渊君因此拒绝一切不可质疑不可冒犯的哲学理论。
摘录21谈及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的条件,马氏举例论证道:“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同当时在佛罗伦萨影响下形成的罗马繁荣有关,而列奥纳多的作品则受到佛罗伦萨的环境的影响很深,提戚安诺的作品则受到全然不同的威尼斯的发展情况的影响很深。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P459页)
天渊君札记:艺术作品存活的三大条件:环境、需要和自身的禀赋(天才)。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完全取决于需要”。
摘录22马氏批判享乐主义(在古代是希腊人,近代是法国人)。他说:“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在这些情况下,它下降为道德说教,下降为对现存社会的诡辩的粉饰,或者变成自己的对立面,把强制地禁欲主义宣布为享乐。”(P489页)
天渊君札记:统治阶级一般都不喜欢享乐主义,尽管享乐和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享乐主义,基本诠释了人的天性。如果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可以享乐了,那么统治阶级还能享乐什么呢?所以,他们一定会重新解释享乐,重新定义享乐,重新规范享乐,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享乐的东西,比如,道德、伦常、品行什么的,经过重新诠释后,纳入享乐的范畴。让平民享受勤劳的享乐,自己享受奢靡的享乐!这个世界就变得有意思起来。这个诠释的过程,就是愚民的过程。所以,马氏幽默地说:这样一来,甚至禁欲主义也成为一种享乐了。
摘录23马氏的历史观。他说:“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P515页)他认为,个人的关系向物关系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此等等。(参见P515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历史观的意义在于,人、物、事,一切都可以通过历史来诠释,一切唯有通过历史才能解释得通。他没有细化地继续论述这个历史,它究竟是如何转化、转变,使得终于完成了人到物的转变,甲到乙的转化,某到某的转换!不作细化只作空洞地词语(概念)互换,这样的历史决定论,或者说唯历史论,说到底也是一种新型的玄学论。希望在马氏别的地方读到关于历史的更令人信服的诠释。
摘录24马氏在谈及共产主义社会时说:“个人的独创性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这里的“个人”,马氏解释道:“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人”)那时,不再是爱的原则,或devouement<</span>自我牺牲精神>,也不会是利己主义。(均参见51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哲学的最重要,最吸引工人同胞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愿景勾画,就是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假设。显然,那个理想社会,最为要紧的不是物质是否充裕,生活是否幸福,更不是什么爱的原则、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利己主义等等。而是人,那个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个人,是否具有自由的发展,是否具有个人的独创性!这点真的很迷人,也因此很蛊惑人!关于基于人性的历史发展,怎么过渡到那个美好的澄澈的社会,没有人知道!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