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渊君旧诗词:金缕曲重读西游记有感
2025-04-18 22:27阅读:5
《金缕曲 · 重读西游记有感》
题记:2025年
4月
17日。近些日子,陪着孙女读古典小说《西游记》。再读这本据说是神话小说浪漫主义古典小说,天渊君的感受自然与孙女完全不同。读着读着觉得这样一本今天读来人畜无害的有趣小说,竟然有那么多的佛学意蕴在,禅意心得在,信仰痴迷在。作者吴承恩简直就是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本佛学的启蒙读本。
无神论者的天渊君,从无神论的角度阅读,竟然读出别一番的趣味和兴致。这样的阅读体验,与这个世上的信男信女对佛陀的顶礼膜拜,抑或这个世上的伪无神论者,对当今流行价值观的无底线媚俗,都不但大相径庭,而且实在就是南辕北辙。天渊君以为有几点需要特别警醒自己:一是一定要懂得,无论悟空的“嗔”,悟净(八戒)的“贪”,和悟能(沙僧)的“痴”,都是具象化地演绎着佛学的基本观念;二是在书中讲述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既铺叙展示了当时历史事实(身)的世相,也是描述皈依觉悟的神界心路(心)的幻相。如果只会读取唐僧取经艰辛的励志精神,他似乎就是很可笑的佛教门外汉;如果既读懂了西天取经的故事,还读到了贪、嗔、痴的执着“业障”,那他则是初进门庭的比丘(和尚)小沙弥,或是在家修行皈依佛陀的居士或信士;只有求觉悟,修正果的,才是教中之人;三是可能唯有局外旁观者,或不受宗教观念、也不受俗世经验约束的理性之人,他或他才能超越信仰信念,仰望星辰大海;才会打破戒律戒条,不再人云亦云;才会突破执念或孽障的樊篱,追求特立独行;四是既然西游的世俗故事已经展开,且已流传四五百年,那么作为一段历史传说,一个文化载体,一种宗教精神的固化存在,就只能随意随性地让世人(包括前人或后人,今人或某人)胡乱地评说着!
这样的评说已经由不得佛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大家吴承恩,也由不得后来的权力者、诠释者,以及如天渊君般的好事者们了。
天渊君的评说,隐含在《金缕曲》和他的自释里。显然,他的评说,不止是对这本古典名著,也是对一种社会世相,一种精神假相的形而上学的批判。
《金缕曲 · 重读西游记有感》
莫道西天路。
紧箍咒,
心性锁住,
泼猴怎渡?
鬼怪妖魔皆幻影,
仙童顽劣很唐突。
耍金箍,
暴戾难恕。
八十一难谁策划?
笑如来、
一路编排处。
有境界,
难觉悟!
袈裟未能遮贪腐。
看天庭,
灵山神河,
皆埋五蛊。
妖魔成佛时,
顿失当年傲骨。
塑金身,
亦成泥塑。
九九归一修正果,
算到头,
同归亦殊途。
尘是尘,
土归土。
自释:
1.
“鬼怪妖魔皆幻影,仙童顽劣很唐突。”:暗指唐僧和他的弟子,在西天取经路上,与之拼死厮杀的那些妖怪恶魔们,原本就是仙佛坐骑、天神童子。悟空悟净和悟能们,他们誓死保卫唐僧师父时,经历的所谓劫难,不过是神明对信众的一种预设的戏弄和忽悠;
2.
“耍金箍,暴戾难恕”:
意指孙悟空一路上的的驱魔杀妖,既是在护法护佛,同时违逆着教义规定的慈悲、宽恕的核心要诀;泼猴他的杀伐不对,不杀伐也不对。这样的两难困境,证明二律背反,在人性与神性交互中,不可分离无法解析的深刻性与无解性。
3.
“袈裟未能遮贪腐。”:意指天庭或佛界,与人世间一般的混沌无序。玉皇大帝(传统的本土民俗神话)与如来、观世音(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有一个太白金星(道教文化)等众位大咖,杂处在一个类似尘世王朝比如大宋天朝的殿堂里面,结成一个统治小集团或利益共同体。这里,有袈裟(信仰),也有将相(皇权),有等级与人际(人脉),也有权势下的秩序与贪腐,倾轧与私欲。一切都很错综,很复杂,很目眩神迷。
4.
“尘是尘,土归土。”:尘是扬起的土,土是落下的尘。词的结尾,只是说,最后,所有的一切,属于天庭的依旧回到天庭,落入凡间的还得最终落入凡间
。天渊君读完这个“修心证道”的宗教故事,只读出了这个凡间的本真。没有幻相,只有本相或真相。因此想起青年读书时,天渊君读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造反有理时,十分的热血沸腾。那时很愚蠢,很可笑,也很可爱。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