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人必看的平潭最经典的十二大历史故事!
2015-12-19 10:51阅读:849
故事一:江继芸抗英
平潭田美澳边的小山坡上,有座清朝钦赐御葬的大墓,安葬的是清朝道光年间总兵江继芸。江继芸为平潭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海坛镇调任金门镇总兵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农历七月,英军再度进犯厦门,江继芸奉调到厦门布防御敌,挖战壕,加固石壁炮台。七月初十下午1时,英军船舰36艘,向厦门和鼓浪屿猛攻。江继芸亲临炮台指挥作战,刹时群炮齐轰,击沉击伤英军火轮数艘。后来英军几次反扑,均被江继芸指挥的厦门水师击退。战斗持续到夕阳西下,江继芸带着遍体鳞伤,且战且退,直到悬崖绝处,反身一跃,投海自尽。他是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中职务最高的将领之一。江总兵的遗体运回平潭安葬,百姓倾城送殡,哭声震地。道光皇帝钦赐御葬,派钦差带着祭诏和恤银到海坛岛祭奠。其墓联:“鹭岛一殉大节,螭庭千古重精英”,概括了抗英虎将江继芸的爱国精神。
故事二:鬼斧神工仙人井
从平潭县城往东北17公里,到了流水镇东海村。这是典型的渔村。村前一片光洁平坦的白沙滩,是极好的游泳场所。港湾水面泊着本村几十条双桅机动捕鱼船。村庄约800户,一律用白色花岗岩建成的幢幢双层楼房,鳞次栉比。从村中穿过,一路浓浓的鱼腥味。
村紧傍着王爷山。我们往山的东南角攀登而上,居高四望,只见海岸蜿蜒曲折,岬角林立,如蛟龙舞爪。海面上礁岩星罗棋布,浪花盛开。白沙滩环岛如镶玉带。再往上攀登,面前突然出现奇峻的悬崖陡壁,崖下是浩翰无涯的大海,潮水滚滚扑崖,浪花激溅。就在这里,我们看到最令人惊愕和激动不已的仙人井。
这个圆形巨井,深约37米,井面直径约33米,井壁均悬崖绝壁,真是鬼斧神工,非凡人所能。我们趴在井沿往下望去,一个无比壮观的场面出现了——井底的东北和东南角各有一人多高的洞口通往海面。正值涨潮,只见潮水如两条凶猛的蛟龙从洞口往井里扑腾,进得洞口,互不相容,扭结撕咬一团,喷起簇簇白色浪花,井底简直像刚揭盖的一锅沸腾的开水。据平潭县志记载,潮水从这井底双洞涌入,“声如洪钟,响彻云霄,观者无不惊心动魄”,此言不虚。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待潮水退尽,从山下沙滩找到洞口,穿行入井,井底尽是青色光洁的鹅卵石,如蛋如球,令人喜爱。“坐井观天,”似进仙山,如入别一洞天,宛如隔世。
从仙人井北行数步还有一个同样深广的巨井,不同的是这个C形井敞开一扇大门直通海面,涨潮时一条巨龙飞腾入门,欢跃舞蹈一番,蹲伏而退,继又扑腾而入。月前,乡里找几个人探洞,从洞口行进十余步,洞口为土沙堵塞,有穴仅可爬行而进,里面漆黑漫漫,手电筒失去光芒。县里已准备继续组织人探洞。
仙人井是这一千礁之县海蚀景观极神奇的一个景点,人们来到这里,面对无际天风海涛,浪花盛开,环顾身旁,三面礁岩,铮铮傲骨,塑成如虎、如龙、如猴、如佛、如妖、如剑戟、如刀斧状,真是千姿百态。到此,如入仙山神洞。立在仙人井旁,天然巨井并不使人觉得渺小,与之相衬逐步觉得骨节粗壮起来,心胸充满正气,幻成巨人,耸立海天之间。
故事三;王爷山:王爷降妖
王爷山前临东海,海浪声如牛喘马嘶。北边一礁,状如牛鼻,喷水不断;南面一礁,形似马鞍,随波浮动。“牛鼻马鞍”成为平潭一景,当地还流传一则与此有关的神话传说。
话说,东海龙王派一位王爷来这里当山神,所管辖的地方全是荒滩秃岭,百姓苦不堪言,他自己也是头不戴帽,脚不穿鞋,一身褴褛不堪,日子熬不下去了,他只好向龙王诉说求助。龙王对他说:“你眼睛所能看到的大海以后全部划归你管,鱼虾全归你收取,今后就不用为穷困发愁。”从此季季发海,鱼虾丰收,渔村称为“大富村”。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海上多灾,船破人亡。王爷心想,莫非龙王反悔,不守信约?就到龙宫去查明原由,才知道并非龙王食言,而是海上的牛马二妖不满王爷管海管得严,使他们不能随意捕食鱼虾,于是兴风作浪,赶走鱼虾,打翻渔船。
调查后事情真相,王爷决心为民除害,便昼夜在海边巡逻视察。有一回他发现海面无风三尺浪,心知海妖又来了,不一会只见海面上露出牛头马面,王爷就拿出一支红朱笔,对准海妖的位置,在空间划了两个圈圈,口中念念有词,海面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牛栏,一个马栏,牛妖马妖再也跳不出圈外去,变作两块礁石,就是今天“牛鼻马鞍”二礁。
故事四:君山王与闪狮斗法
海坛岛中部君山,为全县的最高峰。插云峰白云缭绕,观日台别有风光,锣鼓石声韵铿锵,跃龙岗双龙戏珠,景物不凡。从前山上有座庙宇,菩萨称为“君山王”。
相传,君山下有个身高体壮的青年渔民,名叫闪狮,从吕山学法回来以后,自以为法术高超,骄横放肆。有一日,他看见有个渔夫肩挑猪头礼品,上君山庙谢愿,便上前拦阻,拿出补网的小刀,把猪舌割下来,一口吞下,顺手把网刀抛向君山庙,君山王早有所觉,把头一偏,那刀捅进座位后的板墙上,从此庙里君山王的头总是歪的。
再说,君山王无端受辱,气火难消,想找个机会,教训教训闪狮。这天闪狮又去吕山学法,临行时吩咐母亲:“儿身留家里,魂去吕山,要在床上睡七七四十九日,在此之前千万不能动我的肉体,”没想到,君山王装作乞丐来讨饭,悄悄把半碗米饭洒在闪狮身上,变作无数蛆虫。闪狮母亲认定儿子死了,痛哭一阵,把他的“尸体”埋在君山坡,而君山王又把这“尸体”移到别处。
过了四十九日,闪狮还魂回家,找不到自己的肉体,不免惊慌,便用刚刚学到的拱山法术,拱了大半个君山,还是找不到。他知道这是君山王对他的惩罚,只好硬着头穿哀求君山王高抬贵手。君山王见他有悔改之心,便把肉身还他,劝他重新做人,莫走邪道。
故事五:猫鼠礁,金猫伏鼠成奇迹
海坛岛西部,苏澳镇南面的斗魁山上,有一个天然凹型的大缺口,十分奇特。海边有块大礁石,当地人称为猫仔礁,附近有一座小山丘,叫做老鼠山,猫鼠形态逼真。
从前,苏澳街有个屠户,每日把卖不完的猪肉熬成油,装在大罐里。可是日日添油,越添越少。他怀疑是家中那只大灰猫偷吃了,晚上就用绳子把猫拴起来。这天半夜,屠户被一阵响声惊醒了,发现有一团黑影在油罐边晃动,就抓起竹枕头掷去,黑影一闪不见了,却把油罐打碎了。他点灯细看,只见大灰猫正在跳跃挣扎,认定刚才油罐上的黑影就是它,便怒冲冲地抄起棍子向大灰猫打去,大灰猫挣断绳子,逃之夭夭。原来这黑影是一只大黑鼠,在深山里修炼成精,就是它夜夜到屠户家里偷油作案。屠户把猫拴起来,鼠精就更加横行无忌了。不料今夜大灰猫挣断了绳子,跟踪而来,黑鼠精跃过斗魁山,落在芹山边的沙滩上。大灰猫猛追不放,脖子上的绳索拌在斗魁山顶的石头上,碰成一个大缺口,自己掉在海边的烂泥里,动弹不得。
一转眼,这一猫一鼠变成一礁一山,猫头对着鼠山怒目而视,而老鼠回首偷瞧猫礁,似乎仍心有余悸。
故事六:池源翰对联
“除俸例外,妄取一文,便是衣冠禽兽
坐公堂上,广参至理,不作儿孙马牛”
池源翰,号仲霖,浙江瑞安人氏。任平潭知事两年(1916年—1918年)。池上任之后,自撰对联一幅予以自勉。
上联是“除俸例外,妄取一文,便是衣冠禽兽”,下联是“坐公堂上,广参至理,不作儿孙马牛”。池源翰任职期间,“甚为清廉”,办公行事确实如自撰对联所道,除俸禄之外,从不妄取分文。他“办案以律为绳,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不附权要,常常事必躬亲,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关心民瘼,励精图治。他拒绝收受贿赂、赠送,不取不义之财,不敢化公为私,堪称两袖清风。”他秉公断案的一些事迹至今仍在平潭民间流传。
相传池源翰离任归赋,所携物件除日常生活用具之外别无他物,离岚之日,“士民攀辕越辙,载道相送”,一直送到码头(今观音井、金榜埕以西一带,即“海脚”)外的喜鹊亭(一说客笑亭),直至池源翰乘船远去,士民目不见舟,方才散去。后民众又在喜鹊亭外立一石碑,名“去思碑”,意“去而犹思”,表达百姓对这位“一心为公”的父母官的至深敬意。“去思碑”位于现在县看守所对面,早已毁坏殆尽,但池源翰在岚为官两年所留下的廉政清名却在民间甚有口碑,流传至今。
故事七:厝有石钟五,恶人毋入户——关于石舂臼的传说
以前的平潭岛,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放着石舂臼(钟五),每逢过年过节,包薯粉米时炸油煎(饺),伴随着孩子们嘻笑打闹声,村巷之间,那在石舂臼上捣捶熟地瓜的节奏也此起彼伏,那番情形,已经是许多人无法忘却的记忆,它确象一曲梦中的钟声,牵在过往与今昔之间,甜甜地滋润着咱们一生。
传说明朝时候,海边有个石澳村,住着几户人家多以捕鱼为生,渔汛过后便上山打石。村里有个后生李阿石,长的五大三粗,气力无比,且略懂拳脚,好打抱不平,名声在外。他娶了个老婆,不但人长得好,而且贤慧淑良,小俩口十分恩爱。
一日,李阿石上山打石,好不容易熬到晌午,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山下,心想跟老婆说好了送饭来,怎么到了这时候还不见人影?阿石越想越不是滋味,素性收拾大锤、凿子,大步流星奔回家去。
一进村子,却见鸡飞狗吠,哭声喊声乱成一片。原来“倭仔”(倭寇)进村了。阿石见状,飞也似地跑回家,刚进门,便见两个倭仔正嘻皮笑脸地在那调戏他老婆,他老婆正拼命挣扎,气得阿石青筋暴迸,一个箭步窜上,一手一个,把两个“倭仔”拧起后狠狠摔在地上,还未容他们站起身来,阿石拳打脚踢,把他们打得满地打滚。这两“倭仔”情知性命难保,于是挣扎着想撒腿逃命,阿石那肯罢休,随手抓起大门口的石舂臼,朝一个“倭仔”的头上狠狠砸去,顿时,血溅四处,肉酱横飞,而另一个“倭仔”也吓得肝胆俱裂,面如土色,死了过去。而赶到门口前来相救的“倭仔”们见此情形,早一个个浑身打颤,双腿发抖,能逃得的早逃得无影无踪,不能逃也只有任由村民发落了。
以后,到海坛岛上的“倭仔”,一见谁家门口放着石舂臼,就心惊肉跳,逃之夭夭,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之后,海坛岛上的居民家家户户便在家门口放上石舂臼,并成为习俗相传下来。所以,在民间俗语中还有这样的说法:“厝有石舂臼(钟五),恶人毋入户。”也是从这个传说中演化而来的。
故事八:“四分”与“五分”
平潭有至凤梧凤两个自然村,两村相距约十五里。自古以来,按照当地的方言,习惯地称为“四分”、“五分”。为何如此称谓,相传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很早以前,一个少年冬日出门,要往梧凤村作客。这位少年一边赶路,心里一边惦记着离家时父亲所描述的去亲戚家的方向。只因他从小嘴秃,只顾自个儿埋头赶路,沿途不曾开口问路。可算侥幸,眼前大道一条,并无岔路,不觉间已到梧凤村口,可是他不知道此村就是梧凤。刚好附近有一位依伯正扬鞭子驱牛犁地。少年不得不向前开口问路:“喂,白头毛犁园的,梧凤村在哪里?”那位依伯听到如此粗鲁无礼的问话,心中不悦,存心要耍弄一下,就答道:“小孩子,你说要去‘五分’吗?还差得远哩!恐怕你还没有走到‘四分’吧!要去‘五分’,得先经过‘四分’,‘四分’一到,‘五分’就不远啦。”少年接着问:“那么,去‘四分’怎么走?”大伯用牛鞭指了,说:“那容易,顺大路东去十五里准到。”这少年根据老伯的指点翻越鹿楼岭,走过芦洋埔,冒严寒顶风雨,费了足足一个半钟头,来到井盂兜,经打听,“四分”村就在眼前。不过,去“五分”当地村民告诉他,需要走十五里的回头路。少年刚才那股犹豫如猛虎出山的劲头顿时凉了半截。他心里纳闷,糊涂不解,但省亲心切,只好忍气吞声,冒着严寒往回走。走到刚才问路的地方,已是黄昏时候了。梨地的那位依伯正扛着梨套、赶着牛儿准备回村去了。少年见左右没人,只好再问这位老伯。他不敢象先前那样唐突了,便彬彬有礼地向前迎候依伯,然后恭恭敬敬地请教道:“老依伯,请问去梧凤村应该怎么走?”老伯伯早就估计这孩子会折回来,特意推迟收工,在田头等待。他听见少年温和动听的问话,真是又可笑又可喜,于是就一本正经地教诲说:“这才象句问话,头先也这么说就好了,免得来回白走三十里路。俗话说路生在嘴上,但借问人得讲究礼数啊!”这时,少年才明白原来这地方就是梧凤。他耷拉着头,聆听老人的教训,脸蛋红得象熟透的苹果。依伯说完,就领他进村;分手时,少年深深地向大伯鞠了躬。从此之后,两个村名又叫“四分”和“五分”了。
故事九:龙凤头,雷公怒劈海和尚
城东的龙凤头沙滩北端,有一堆椭圆形的巨石,有的对半裂开,如同刀劈斧削。晚霞照映,远看好象是一丛紫荆花,奇特的风景伴着一段生动的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对年轻人,男名龙哥,女叫凤妹,常来沙滩弄潮嬉戏,谈情说爱。有一次,凤妹早来,坐在滩头等龙哥。这时有几个和尚在游水,见凤妹人品不凡,衣着鲜艳,顿生邪念,拂水作弄。凤妹往山腰跑去和尚们使了妖法,把海滩推向山腰,跟潮追来,把凤妹团团围住调戏。正好龙哥驾船而来,见此情景,怒火烧心,定睛一看,原来是章鱼精伪装野和尚。章鱼精也发觉,龙哥是龙公子,凤妹是凤仙子,纷纷跪下求饶,咬断手脚,表示悔罪。一眨眼,章鱼的手脚变成一条条绳子,把龙哥凤妹捆住,越绑越紧,一对情侣,含恨而亡,变成龙头、凤头二山,两相倚望。所以,这里旧称“龙凤头。”
再说,龙子、凤女遇难,触怒了玉皇和龙王,天兵天将和虾兵蟹将两路兵马同时杀来。雷神爷耐不住火性,挥斧乱砍,章鱼精被劈得顿时开花,化作今日奇异的“雷劈石”。
故事十:葫芦仙东庠献酒
东庠岛葫芦澳,腹大口小,形似葫芦,左右山丘伸入海中,象两个巨螯夹住宝葫芦。澳中绿水清澈,波光流银,传说这是葫芦仙留下的仙酒。
不知哪年哪月,一位酒仙腰系大葫芦,漫游东庠岛,见山峦倒影,春树迭翠,鱼虾腾欢,白帆点点,一时醉眼朦胧,以为身入蓬莱仙境,酒兴大作,喝了几口,晕晕颠颠,信步向大海走去忽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迎面拦住劝阻:“惊涛无情,老伯留步。”酒仙手拍宝葫芦,哈哈大笑:“我游遍五湖四海,难道还怕淹死?”姑娘说道:“我知道你是葫芦仙,神通广大,但是醉后踏浪而行,难免有险,还是小心为是。”
酒仙不以为然,夸口打赌:“若我被海浪打翻,甘愿献出葫芦,化水为酒。”一言为定,酒仙继续踏浪而行,哪知道姑娘悄悄跟在他身后,洒水作弄,顿时波涛汹涌,把酒仙卷进海里,喝了几口海水。姑娘抓他的衣领,把他拉到岸上去。酒仙苏醒之后,不见姑娘,只见观音菩萨站在礁石上向他微笑。这时酒仙才知道,刚才观音劝阻,是出于一片好心。他信守诺言,献出葫芦,把葫中余酒倒入澳里。后来这里便称为“葫芦澳”。民间相传,葫芦澳的鱼虾喝过仙酒,长得特别肥美。
故事十一:一里六提督
潭城镇合掌街詹厝,是詹提督的住宅。解放前,在私宅中名列首冠(即名噪一时的詹、江、卢、陈四大家住宅),因而许多人误传为平潭出了唯一的提督——詹提督。其实不然,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潭设水师海坛镇衙署后,为平潭造就了一批水师人才,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计有提督六名、总兵十名。清代,平潭称海坛里,故有“一里六提督”之说。
这六位提督分别是:
蔡炳,城关渡船头人,今新府口,康熙年间入伍,先后任海坛镇“署后勇”,台湾“台中把总”等职,以功绩显著升任为江南琼州提督。
黄有才,字功美,原籍同安,迁居城关杨厝壑村。少年从戎,曾任定海总兵。后调广东南澳剿匪,乾隆年间,生任广东琼州提督。
施国麟,城关右营村人,自幼习武,嘉庆年间(1796—1820)任碣石镇总兵、广东虎门提督。其父施恩为温州镇总兵,其子施得高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金门镇总兵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詹功显,字鹤峰,城关五福境人,24岁入伍海坛清军水师,后因战功升任海坛镇左营把总、福建水师千总、澎湖水师副将等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浙江水陆提督。其父詹殿擢于乾隆年间任温州镇总兵,在职九年,逝后被追赠为武功将军。
陈应运,城关五福境人,其父曾任铜山营参将,其随父入伍,道光年间补父职,后授南澳总兵,调署虎门水师提督。牛山王大闹龙宫
平潭岛的东部,与潭东观音澳一水之隔的牛山岛,是台湾海峡北段的一个小宝岛。碧波连天,渔船如织,奇岩绕岛,灯塔屹立,煞是好景致。然而,这片风景怡人的宝岛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这里的海水没有咸味,晒不成盐。后来岛上来个神奇的巨人,身高数丈,学过仙法,神通广大。人们称他“牛山王”,他从山里采来许多含有咸味的野果,把果汁熬成盐粒,三年才装满两麻袋。这天他肩挑麻袋,准备给渔家兄弟送盐去,只因太劳累,躺在海边睡着了。
正巧东海龙王带着千军万马来巡江,巨浪把盐袋卷到海里去,牛山王醒来不见盐袋,好生焦急,嘴干舌焦,捧起海水喝了一口,奇怪,怎么有咸味?他断定是龙王偷了他的盐。牛山王从山上折下一条树技,吹了一口气,变成一根铮铮铁棍,气呼呼地找龙王算帐去。只见他朝着龙门打了三棍子,一刹时地动山摇,龙子龙孙喊爹叫娘,闹成一片。龙王惊慌失措,赶紧赔礼道歉,把巡江时无意卷走盐袋之事细说一番,表示愿意赔偿,和牛山王约法三章:以后牛山岛渔家可以自由使用咸海水晒盐,要多少就晒多少,龙宫永远不收税。由于四海相连,牛山岛的海水流遍五大洋,世界各地的海水都变咸了,都可以晒盐了。多少年来,龙王也一直信守自己的承诺。
故事十二:林杨告御状
明朝开国初期,朝廷为防倭计,下令沿海百姓内迁大陆。洪武二十年(1387年)农历六月初十,海坛全岛居民被迫焚屋拆基,渡海内迁。居民内迁后,已是家毁田荒,而各种赋税仍照额征收,全部负担落在那些幸存的内迁户身上,所谓“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偿”。百姓处在“十死而无一生,十亡而无一存”的悲惨局面。当时海坛岛居民林杨目睹内迁户的悲惨处境,极为愤慨,草就千余字的《奏蠲虚税疏》,并亲自赴京告御状。部臣接到奏疏,不批不递,反而把林杨关进监狱等候查处。其弟林榔闻讯,跋涉千山万水到金陵探监,后在归途中病故异乡。林杨入狱十八年,历经明朝三代皇帝--太祖、惠帝、成祖,出狱时骨瘦如柴,十指糜烂,其母已改,举目凄凉。数年后,明宣宗登基,经复查林杨所奏属实,诏准闽、浙、粤三省所有“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三省的广大内迁户闻讯大喜,咸称林杨功德无量。时有人推荐林杨为官,他坚辞返里,数年后卒。林杨以“一疏恩三省,文章冠八闽”的盛誉,名登青史,留芳百代。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