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2015-12-02 14:37阅读:1,392
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渭城区道南学校 程亮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真的是学生越来越差了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观察,我发现的确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为什么会存在厌学情绪呢?在我看来,这是部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
什么是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称: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需求或者自我提高的动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的高速传播,让当代的中学生“分心”了。追求的东西看似很多,但实际上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部分学生处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求虚无缥缈的“高富帅、白富美”上。在他们眼中学习只不过父母老师强加的枷锁和个人负担。此外,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毕业生们高喊 “学习无用论”,这些言论也影响到了部分在校中学生。
如何去解决眼前的这道难题,才是关键所在。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有着复杂的成因,解决这个问题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就学校而言,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有效引导,建立明确目标。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有了它的指引,我们才能找准方向前行。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缺失的最大成因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该向哪里前进,迷失了方向只在原地打转,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去学习。针对这一点,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能够达到的合理目标,并把大目标分解化,层层细化,逐步变为可操作、可实现的目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内驱力一般分三类:
1、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3、附属内驱力。这是个体为了维持长者或权威的赞许或认可,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
不同的学习内驱力的成因和表象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恰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学习内驱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当遇到学生厌学时,老师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从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入手,改变内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