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原创] 曾国藩跑马划边界----沛县“边里”、“边外”的由来
2012-04-26 17:31阅读:2,335
沛县人可以分为:“边里人”和“边外人”。
他们的的语言、风俗、甚至生活技能都有不同之处,外地人一般看不出来,但当地人是知道的。
关于“边里”、“边外”的由来,沛县人大都略知一二,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本人查阅历史资料,请教长者,搞清了它的来龙去脉。
“边里”“边外”之分,起源于沛县原住民与客民的长期争斗。
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决口于丰县蟠龙集,沛县首当其冲,一片汪洋,尤其是沿湖一带,村庄、田野尽没于水下。当地居民逃难,携家带口,各奔东西。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于河南兰仪县(今兰考)铜瓦厢,山东之巨野、嘉祥、郓城诸县顿成汪洋,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当时,沛县湖滨一带,洪水已经退去,沿湖的荒地杂草丛生,荆棘遍野。因运河由此穿过,负责管理运河的河督贴出告示招人垦荒。山东巨野人唐守忠(曾任平阳屯官),被灾民推举为首领,领取官府的执照,率众前来垦荒,在沛县沿湖一带安家。他们(客民)以巨野人居多,也有嘉祥、郓城人。这些人携妻抱子,长途跋涉,来到当地。一般以其原居住地的村庄为名建立新的村庄。如,巨野有个龙堌集,那儿过来的人就把新的居住地也叫做龙堌集(现龙固镇)。类似的还有仲山、夏官屯、奚阁等等。
为便于组织领导,十来个村庄组成一个团,沿湖共有十八个团,占据从山东鱼台县的老寨到江苏铜山县的马坡这一狭长地带,民间的说法是“一溜十八团”。这些团,有的以首领(团总)的姓氏命名,如,唐团、刁团、王团。有的以数字命名,如一团、二团、三团。
唐守忠为首的唐团驻大屯。现在的五段镇一带,当时有一至八团。现在的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七段,就是当时的三团、四团、五团、六团、七团。有人告诉我,“团”字,原为“疃”(tuǎn)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因此字难认、难写,有的人就用音、义均相近“团”代替它。应当是同样的原因,有的用“段”字代替。边里人把“团”字读为
tuàn,与“段”字的读音很相近的。
当时客民开垦的土地,多是因黄河水中的泥沙在沿湖淤积而成的新地。
咸丰十年(1860年),沛县的原住民在黄河水退去以后归家,看到沿湖大片的土地被开垦为良田,其中有的在他们原来的地界内,要求归还,并想将客民驱逐。而客民自恃得到官府批准垦荒,不肯退让。双方常有械斗发生。原住民先打死客民2人,后客民杀原住民20余人,官府出面镇压,事态才得以控制。同治元年(1862年),客民在唐团边外占种耕地,设立新团,屡与原住民械斗。到同治三年(1864年),竟发展成客民攻破刘寨连杀原住民数十人的事件。后经徐州官府派兵捕办,平毁新团,才制止了这场动乱。
同治五年(1866年),山东巨野龙堌集人王孚从唐团分出独立的一支,建立北王团,有土地250顷81亩。为保护团民的安全,他率众建立龙堌集圩,仿古代的城池布局。龙堌集圩周长900步,圩墙建在高约2米、横截面为梯形的堤坝上,墙约一人高,称为海子墙,虽然是土墙,但有堞墙,便于防御。海子墙外,有又宽又深的两道海壕,常年有水。圩子内为棋盘式大街。圩子寨门一关,俨然一座城池。
我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过“打团”的故事。“打团”就是原住民成群结队来攻打客民的圩子(龙堌集圩子内住的是王团的人)。“打团”的来了,客民中会有人敲响铜锣,高喊:“打团的来啦!打团的来啦!”圩子内各家的成年男子就会拿起大刀、长矛或农具跑去守卫圩墙。王团有个“王三花脸”,武功高强,他曾手持单刀从圩墙上跳下,将前来打团的人砍倒两三个,再纵身跃上圩墙,回到圩子中来。
由于客民是拼死守卫,众志成城,圩子很难被攻破。
在长期的纠纷过程中,沛县的原住民曾多方提起诉讼。
龙堌集桃园村人张国千上北京告御状,同治皇帝责成两江总督曾国藩查办此事。
曾国藩六赴沛县,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解决的办法是,划定边界,双方互不侵犯。曾国藩沿着拟定的边界纵马驰骋,人们以马蹄印为准,开挖了一条河沟,称为“边沟”。这条边沟从西北到东南纵贯沛县全境,边沟以东的土地归客民所有,边沟以西的土地归原住民所有。龙堌集的边沟在后洼村北面一里许。大屯的边沟在大屯村西面。至今,遗迹尚存。
这个边沟,相当于楚汉之争时的鸿沟。从此,双方的争斗平息。
但是,边沟两边的人结怨甚深,互不来往,也不通婚。
客民称边沟以东 (沿湖一带)为“边里(边沟以里)”,称边沟以西为“边外(边沟以外)”。
原住民称客民为“侉头”,是因为客民的口音与原住民不同,是山东巨野那一带的口音。这是个蔑称。
客民给原住民一个蔑称:“草瞎子”。
边里人和边外人在语言、风俗和生活技能方面都有不同。
比如称呼,边里人称祖父为爷爷,称外祖父为“老爷”。边外人称祖父为“老爷”,称外祖父为“外老爷”。
风俗也不同。比如,边里人吊丧,不兴放鞭炮。边外人吊丧,兴放鞭炮。
在生活技能方面,边里人不会编蓆、编篓子。边外人会编蓆、编篓子。
我想,这是因为边外人是原住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微山湖边上,湖中芦苇丛生,用芦苇编织的技能应当是其祖先发明并是代代相传的。边里人是从巨野那一带迁来的,不会使用芦苇编织。加之双方不通婚,掌握编织技能的女子不能嫁到边里来,也就不能传授这个技能。
解放后,边里、边外不通婚的现象有所改变。到文革时期,倡导新风,婚嫁就不再论边里、边外了。
沛县的原住民与客民的矛盾已经成为历史,但要想深入地了解沛县,是应当知道这些的。
我想,沛县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大概和沛县边里人、边外人的长期械斗有关。长期械斗,促使双方练武,尚武之风可能是由此形成或由此促进的吧。
(参考资料:《沛县志》、《龙固镇镇志》)
链接:《沛县“八堡”等地名的由来》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