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庐山烟雨浙江潮

2022-03-14 08:36阅读:

【阅读人生】 庐山烟雨浙江潮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北宋]苏轼 

(一)

说起苏东坡写庐山的诗,大抵最有名的应属那首《题西林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这首《观潮》,在他的作品里应该并不算特别出名的。甚至“乍一看,你以为是苏东坡写错了,因为很少有七绝首尾是用如此呼应的写法——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但是多读几次,再细细品味,这首诗的妙处就体现出来了,而且恰恰是体现在这种首尾重复的写作手法上。

苏轼的生平,了解宋史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作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一起位列“唐宋八大家”。但是在仕途上,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王安石变法的大背景,新旧党争几十年,作为旧党保守派的苏轼也几经沉浮。元丰二年,苏轼更是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并于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后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当时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反差如此明显,可想而知,给苏轼的内心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这首《观潮》是苏轼在晚年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当时,苏轼刚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但是也已经从当年那个年少轻狂、踌躇满志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
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当听说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于是便写下了此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写的是世人所向往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这两大圣景,苏轼也对其神往已久,所以接着苏轼就写到“未到千般恨不消”,意思是如果无法亲临现场欣赏此二处风景,必定会抱憾终身的。但是,看了之后呢?也不过如此!“到得还来别无事”,就是说看过之后,虽然也觉得它们确实美丽,但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有什么特别之处。结尾重复“庐山烟雨浙江潮”,和首句比起来,景色还是那般景色,人却早已是换了一种心境,即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江潮水就是钱江潮水,也只是如此而已。

(二)

读完这首《观潮》,我想起了多年前曾写过的一个小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学者去拜访一所精神病医院。院长带其去参观,他们看到其中一个房间里的病人很安静,他一直默默地看着墙上贴着的一张一个女人的大幅照片。院长介绍说:“这个病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着照片中的女人,可是这个女人始终不为所动,并最终嫁给了另一个追求她的男人。于是,他就疯了。”学者听完以后唏嘘不已。随后,院长又带其去参观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墙壁上也贴着同一个女人的照片,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病人一直朝着这张照片吐唾沫,嘴里还一直谩骂着,似乎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厌恶和仇恨。学者问院长其中原因,院长笑笑说:“他们都是照片中这个女人的追求者。区别是,这个病人最终娶了这个女人,但他还是疯了。”

其实,我写的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这首《观潮》是一个意思:一开始,对于一样事物慕名已久,甚至可能常萦于梦境中,似乎此生如果不能一睹芳泽,便会万般遗憾,难以消解。但是,后来有了这个机会呢?期盼已久的事物反倒变得平淡无奇了。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炽盛。便如我写的故事里的第一个病人,多年苦苦追求一个女生却不可得,这正好对应着《观潮》的第一层意思:“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可能他觉得无法得到那个女人的爱,定会遗憾终身。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你付出多少,就可以收回多少,感情尤其如此。爱的悲剧由此而发生,你爱她而她不爱你,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尴尬而无奈的事情。于是,他疯了;而我故事里的第二个病人,正对应着《观潮》中的第二层意思:“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切的美好,都源自未得到时候的想象,“求不得”和“求得”都能让人发疯。正如大文豪李敖娶了当年宝岛公认的女神胡茵梦,才子佳人,本乃天作之合,但是后来他们却离婚了。据李敖回忆说,某天其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胡茵梦蹲在马桶上,因为便秘而憋得满脸通红。李敖万万想不到一个女神级的人物会因为便秘而变得那么地面目狰狞。这虽然不是造成他们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但是在这件小事之后,李敖就开始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

(三)

青原惟信禅师在《五灯会元》卷十七中曾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从理论层到经验层再到真相层,开始只是肤浅地注意到事物的表面,及至渐渐地有了阅历以后再去看事物,于是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更加注重其中的内涵,到最后了解宇宙万物真谛之后方开始持一颗平常心,知一切归于自然。我想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诸多坎坷之后,得到了“到得还来别无事”的感悟,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观潮》的末句重复“庐山烟雨浙江潮”就属点睛之笔,景色还是那些景色,只是观景的人,心境已经大不如前了:当初所谓的令人魂牵梦绕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也不过如此,此时对比那时千般期待、万分遗憾的心境,也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看来,苦苦追寻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东西。
或许世间万物,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都难逃那句“也不过如此罢了!”既如此,我们何不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命中的不可得呢?


(四)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