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2018-03-16 00:00阅读: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是淮阴韩信墓上的一副对联,说的是他一生中的发生的几件事,第一句就是指我们熟知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后一句是说当年韩信饿,有漂母赠他食饭及死于吕后之手之事。
此联对仗工整,简洁,是好联无疑。但是细究起来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多的毛病,至少看到的是表面现象,经不起细细推敲的,当然,作为一般听故事者,也没那个闲工夫去推敲。
首先,他同萧何并不是知己,他只是萧何推荐给刘邦一只功狗而已,不然那萧何就不会设计将他杀于钟室了;漂母之事也非韩信饿得不行了,这一饭救了命了,他是游手好闲去钓鱼,肚子饿了是真的,但真没到要死的地步,至于吕后杀他不假,真正要置他于死地的是刘邦,吕后、萧何只是帮凶罢了。
韩信的故事多多,成语也不少,什么“多多益善”“背水一战”“千金一饭”“十面埋伏”等等,但最为知名的莫过于“胯下之辱”了,现代人一说起个“忍”字,往往要拿这事来说话,可见影响之深远。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记得小时候,老母亲为防止我同别人打架,就让我背:“匹夫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说这是韩信忍辱负重,以后方能成大事云云,我也不知对不对,也不懂其中之微妙,反正,从那时起就知道了这韩信。
虽然我这辈子也没同人打过架,但从心底是看不起这韩信做这事的,如同勾践事夫差般地让人瞧不起。我从来都是抱着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东方不亮西亮、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态度处事,我是绝对不会做如韩信这般下作之事的。
韩信的生平之事大家知道的很多,也很是熟悉了,想来也不可能有翻新之作,我自也不是故弄玄虚,以标新立异,耸人听闻的无聊之作来吸睛之人,在此只是仅就韩信之被杀一事,说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韩信被杀,世人一直都是认为是冤杀,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其中却很有些该杀的因素在其中,这个是不得不承认的。杀韩信的理由是谋反,应该说是三分有七分无吧,至少不是空穴来风。
早在刘项对峙之时,就有人劝韩信自立,最有名的便是那蒯通,可惜这韩信掂量了半天,终究还是没敢反,这其中反映的是他性格上优柔寡断的一面,同他在用兵上的决断是有着巨大的反差。
为什么不敢自立,不敢反呢?其实他何曾不想自己做老大,当老板,但他毕竟是个“士”而不是如刘邦那个的泼皮无赖,想当年抱个剑在街上闲逛,一心想着货售识家,大鹏展翅,后来还真就美梦成真,所以他对刘邦应该是抱有“士为知已者死”的感恩之情的,对他来说,这造反一词怕不是那么随便就上得了心的吧,此其一也。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其二,刘邦驾驭人才的能力绝非它人能比,那一众英雄在他手下都服服帖帖,耳提面命的很是顺服。如韩信想造反,能帮助他的,拿得出手的颜色能有几人?怕根本就不是刘邦的对手,如反,必败无疑,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只是个将兵“多多益善”之人,岂可同那将将的刘邦对阵。项羽之败就在眼前,所以,韩信是万万不敢造反的。
但这有大才之人不甘心常居人下,却又无可奈何,其心之纠结偏偏就被这刘邦看出来了,刘邦对他是早有成见,那垓下战前,逼封齐王一事的账还没同他算,刘邦又岂是大度之人,这点韩信也是心知肚明,有点反亦死,不反亦死的味道。
韩信手握重兵,本人也是军事天才,如果要反叛,弄个诸侯,封疆裂土地过个小日子,这个应该韩信的如意算盘。他也知道刘邦心狠手辣,定国有天下后必会诛杀功臣。这点有个叫武涉的曾说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这替他分析得很是清楚了。但韩信却抱着我有大功,汉王必不负我的想法,始终不反。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所以,说韩信反是没有的事,说他有争封之嫌那是肯定的,他以功高要挟刘邦,想要更多的利益,这点也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正如蒯通所言: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刘邦不想杀你也是不行的。
韩信谋反的罪名其实连刘邦自己也是不相信的,私匿敌将钟离昧,刘邦也只是把韩信弄回长安软禁起来而已。但后来陈豨勾结北方匈奴谋反,据说韩信同其有约,从而引致吕后同萧何一起,诱杀了韩信。刘邦当时领兵在外,听此消息,史载,“且喜且怜之”,只这五个字,把刘邦复杂的心情,诠释得最为传神。
勾结陈豨谋反当属不实之词,当初韩信在齐地手握重兵不反,反而在长安被软禁了就想到反了,这从逻辑上也说不通啊。但司马迁《史记》中言之凿凿,反正我对此是存疑的。
韩信被诛肯定是必然的,刘邦迟早是要杀他的,不管他是不是有反心,结果是一样的,有也要被杀,没有也会被诛,只是借口不同而已。
唐人刘禹锡有诗云:“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