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2018-04-19 00:00阅读: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关注的名人中,大部都有赫赫之业绩,至少是有不少传奇故事,但有一群人,他们业绩突出,却始终深藏在历史帷幕之后,鲜为人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叫幕僚。
既是幕僚,当为主人办事,有差错要受责,有功劳受犒赏,但所行之事只对其主负责,或成或败亦是主人担当,哪怕所效之力成就其主的不世之功,然而在功劳薄上也籍籍无名,最多是一笔带过。如左宗棠这样曾经的幕僚,后来名动天下之人,毕竟属凤毛麟角。
幕僚的重视程度也是有一个发展和变迁过程的,如春秋战国时的众多所谓“门客”可看作其肇始;而到后来曹操时的幕僚,如荀彧、郭嘉等就有所变化了,那时称为谋士,是吃国家俸禄的,既然是吃国家俸禄,那就是朝庭官员,是有正式职称的,及至后来,这幕僚的地位越来越退至幕后,并再次演变为主人以一已之私来供养,如明清时师爷的出现尤为甚。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郑若曾就是这样一位幕僚,同大部分同道一样,他是布衣一枚,也曾考上过秀才,但在那个时代,这秀才实在是个提不上桌面的出身,后来虽然被推荐入国子监就读,成为贡生,但却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气。仕途失利后即归居乡里,潜心钻研学问。然而他胸怀大志,凡天文地理、山经海籍无不周览。
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明朝著名的布衣军事家、战略家。他师从昆山大儒魏校,常与归有光相互切磋学业。后来两人分别迎娶了魏校弟弟魏庠的两个女儿,又成为连襟。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频遭倭寇侵扰,官军在御倭战争中纷纷败下阵来。此时朝廷派胡宗宪任剿倭总指挥,此公广招有识之士,由于郑若曾平时善言兵事,自从倭患发生后,他就绘制了一些沿海地图,由苏州府刊行,为胡公所识,征聘入军中为幕僚,辅佐平倭事宜。之后郑若曾撰写了许多有关御倭方面的著作,还亲自参加抗倭斗争。因平倭有功,朝廷授锦衣,郑若曾没有接受胡公又推荐他去修国史,郑若曾亦没有答应。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在我国政府发表的《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白皮书中,曾举例说明我国很早就发现钓鱼岛并加以命名,“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其它论及钓鱼岛历史的文章也常引用此书中地图。
这《筹海图编》便是郑若曾的著作之一,其它还著有《江南经略》和《日本图纂》等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将《筹海图编》归于胡宗宪主持,这个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书最多只是后来在他的支持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准而已,加上他的名字是他的曾孙胡维在此书重刻时,将其直接篡改为胡宗宪所著,也许是因为当时胡宗宪是郑若曾的顶头上司,名头大,且主持东南沿海军务,所以,说一个胡主持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像更有说服力。如果沿用后世一直误解为此书为胡宗宪所作,那就是大问题了。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我倒不敢说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这样的疑问有什么大问题,细想来这其实也无不妥,如长城是秦始皇修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挖的一样,总要找个大名头之人来担当;只是不要说和坤修了《四库全书》,或把功绩全部归于纪晓岚就好。但将这《筹海图编》弄成胡宗宪主持,心里总觉得有些异样。
各国军事专家认为,郑若曾无疑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说他重要,一是他身处倭寇最猖狂的时代,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唐顺之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是当时最卓越的军事家之一。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他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是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制定了海中战法以攻船为上,其次则靠火器的作战方案,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从而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可以说自嘉靖年该书问世直至清末,没有一部军事著作能超越它。
现在国内之人,已没几人知道这郑若曾了,如果不是我们在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可能早将其遗忘了;但在外国研究者看来,他确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一书更是直接称他是第一个把注意力特别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地理学家 郑若曾:筹海报国心,中华第一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