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许浑:褒贬两重天的晚唐诗人

2021-01-15 06:54阅读: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许浑: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史无前例”中写过不少文章,一旦要说反动势力猖狂反扑之时,马上就用“黑云压城城欲摧”,由此认识了李贺,这叫“套路”,也显得俺很有文化。
还有一句诗也常用在这类形容上,要说两者并驾齐驱那都是谦虚,这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能知道其作者之人,应该不是很多。
此诗作者名叫许浑,诗名为《咸阳城东楼》,在众多怀古凭吊的作品中,这也算得上是名篇了,当时的唐王朝久受藩镇割据之害,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朝不保夕,在一个秋日的傍晚时分,许浑登上了咸阳城楼,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一佳作。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开篇的一个“愁”字将诗定下了基调,秦苑夕、汉宫秋,宦游在外,芦苇也如家乡一般的亲切,暮色苍茫中的咸阳,在夕阳的笼罩下,显得很是落寞凄凉,而那阵阵山风飒飒,预告着即将来袭的秋雨已是离此不远,那渭水在呜咽声中依旧东流。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的这首诗就有着这样的意味,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大唐已走到末路,即将同以前历代王朝一样,成为古迹遗址,诗人伤今悲古,这诗中是沉甸甸的愁,是难以排遣的愁。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许浑,字用晦,晚唐诗人,润州丹阳人,进士出身,曾担任过县令,后又授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又任润州司马,晚年归乡,闲居丁卯桥,约67岁时逝世,人尊称“许丁卯”,有《丁卯集》传世。
他可不是出身寒族,祖上也曾是高官,女皇时期的宰相许圉师便是他的先祖,他的家学肯定是很好的,但他考进士却很艰难,40多岁才考上,相比王勃这一众十几岁便高中的天才来说,是有点大器晚成的意味了。
他的身体肯定是很不好,当县令时“因病免”,当监察御史时又“因病乞归”,其中可能还被贬谪过,因为,他曾为润州司马,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马一样,是个发配到地方只领俸禄的闲职,只是我们不知道他因何时,又在何时被贬了。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作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很有特色,一是他从来不作古体,所作皆律诗;二是他的题材以怀古和田园山水为主,其他则少有涉及,偶对整密、诗律纯熟,时人称之为“丁卯体”。
别看现在许浑的名声不彰,但在当时可谓是响亮得很,时人甚至将他与杜甫相提并论,“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便是,这是因为许浑的诗多写“水”和“雨”,故有此一说,从这评价来看,着实不低。
同杜甫并论,这实在是高抬许浑了,二者就现代来看,毫无可比性,但是要知道,杜甫的诗名在唐时并不是很显赫,而许浑在当时的文人中,有着很高的声誉,这一上一下,便才有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但大浪淘沙,经千年的淘漉,自成高下。
诗到盛唐以降,已成颓势,中唐虽有元白等一众人努力,然去李杜甚远,及至晚唐,更显式微,而国家之败象在诗歌中也呈无可奈何之状。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名为《谢亭送别》,是许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充分反映他诗歌特色的作品,我是很喜欢这首诗的,感觉不输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红叶,别色匆匆,酒醒时,舟行已远,唯风雨满楼,神疲情伤,作者乐景叙哀事,更倍增其哀,这送友的哀叹情韵,亦如“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惆怅,极富艺术感染力。
许浑可以说是唐代诗人中最具争议的人物,这不是人品或仕途上,而是在他的诗作上,其褒贬犹如两重天,褒者云将其奉为李杜之后的扛鼎之人,写诗当如许浑般的“有力量”。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而贬者则说他写得毫无新意,不是“水”便是“雨”,意境重复,浅陋无才,不写也罢,“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也”,杨升庵也道,“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
这可以说是让人很困惑的事,平心而论,许浑的诗还是很有味道的,我很喜欢他的怀古诗,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那前朝的繁华伴着而今的寂寞,如一江寒水在心中流过,又像是看着一只孤雁“脉脉下汀洲” ,颇有苍凉悲慨之致。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怀古》,是一个无数诗人写过的题材,与王安石或刘禹锡这些将自己的抱负歌入其中的写作手法不同,许浑更如同一个默默旁观的智者,冷眼看着历史的过往,将自己情感都化在那一杯浊酒中。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许浑的诗作存世约五百首左右,这在唐人中也不算少了,而且佳句亦是多多,“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伤感中有着清丽;“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静寂中动感十足。
读他的诗,在那平仄对仗整饬的同时,会感受到跌宕起伏音韵美,这是盛唐之余韵,而他又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尽管有人言其“工有余而味不足”,但却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诗是“声律之熟,无如浑者”。
诡异的是,后世对杜牧的地位评价甚高,但在介绍许浑时,往往都有一句,“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甚至有人考证说,杜牧的那首“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明》,也是许浑所作。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这是前人的说法还是现代研究的成果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能说明,他的诗同杜牧应该在一个层次之上,如果真的杜牧集中混有许诗,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许浑也不是一味的写“雨”写“水”,他在清丽方面诗作的展现,大都被后人弄去了杜牧集中。
因为,杜牧诗风同许浑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虽然有人也将许浑和杜牧都列为唐代诗人的上36贤中,但两人现在于知名度上相差得就太远了,即使都知道那“山雨欲来风满楼”,又如何能敌得过“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世评价他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诗也显得柔软,没有阳刚之气,很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意味,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过分责任许浑,他就是一个唐代的小官吏,不能要求人人都能有杜甫那样的入世情怀,心向隐逸,对那身处乱世之人,又如何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我们能够欣赏陶渊明,又何必苛求许浑,看着眼前景,写着心中诗,他没有李商隐那般的愁烦,也没有杜牧那样的潇洒,李白的豪情壮志与他无缘,杜甫的家国情怀同他甚远。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他眼前只有那仕途不顺的凄凉之景,化作秋风愁雨,也是晚唐诗歌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基调;所以可以说,许浑心中的雨,眼中的水,是他心路历程的展现,他的“千首湿”亦是一种晚唐的风流。
许浑:晚唐诗人中的一抹异样色彩,褒贬两重天,原因究竟为何? 许浑:褒贬两重天的晚唐诗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