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偏偏是董卓为首的凉州人敲响了东汉的丧钟?

2020-01-22 09:19阅读:
汉灵帝驾崩之时,东汉王朝已经处于不可逆转的衰落当中,但是皇权仍然具有相当的威信,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在正常的运转,远远没有到分崩离析的地步。然而,随着董卓率领的凉州兵进入长安,王朝的坍塌立刻进入了快车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董卓为首的凉州人敲响了东汉灭亡的丧钟。
假如进入长安的地方军队不是凉州的,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比如是关东联军,或者是孙坚率领的南阳军?答案是肯定的,假如首先进入并控制长安和朝廷的不是凉州军,东汉的局势断然不会糜烂得如此迅速、彻底!
原因并不复杂,由于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的凉州政策演变,造成了凉州人与朝廷和汉朝其他地方之间严重缺乏互信和相互尊重,怀有深深的疑虑和戒心,进而造成了对立和敌对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董卓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女儿诡异的梦境与父亲离奇的死亡引发的奇案——《飞翔的父亲》第四幕
凉州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是在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汉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因此而得名,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从凉州设置和管辖范围来看,肩负着从西南北三个方向防御游牧民族,拱卫关中的责任,而关中地区则是两汉的腹心之地,是绝对不容有失的——西汉的都城就在关中的长安,与凉州的扶风郡连接在一起的。东汉虽然把都城设在洛阳,可潼关一线从西向东无险可守,同样依赖凉州来保障西部的安全。
然而,凉州地区早在汉朝设为州之前,就已经是羌胡聚集之地,两汉尤其是西汉时期,在大力拓边的政策下,将数量庞大的汉民迁移到凉州境内,同时通过优厚的招抚措施,把许许多多归顺的羌人、南匈奴、月氏人部落内迁,形成了一个范围极其广袤的多民族杂居区。在汉民通过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化部落民的同时,
后者剽悍善战的习气也无时无刻的影响着边地的汉民,久而久之,这种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凉州人。这原本是个自然而然的现象,可是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居民看来,却是久居边地的汉民已经蛮夷化了,故而当董卓的凉州军出现之时,朝廷内外惊慌失措的根本原因。
西汉末年和东汉中后期,迫于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朝廷内部一再有人提议收缩防线,放弃凉州,将边民内迁,虽然因出身于凉州的官员的极力反对,没有大张旗鼓的进行,但实际上一直在逐步削减边境驻军的规模,收缩防线,同时鼓励边民内迁。要知道,最早定居凉州的汉民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两百年的时间,那里已经是他们事实上的故乡,所谓厚土重迁,自然强烈反对,于是乎地方政府就采用强制手段,抓人烧房等等,激起普遍的反感和反抗,此时的凉州人,对朝廷已经彻底失望了,而从情感上来来说,可能跟杂居的羌胡的感情都比关东人更为亲近。
怀疑和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必然会择机生长发芽:1,董卓率领的凉州兵在洛阳城里肆意劫掠,带有普遍的报复心理;2,董卓强行将朝廷迁移到长安,自然是希望靠近安全可靠的凉州基地;3,董卓被杀后,王允在对待凉州兵的问题上摇摆不定;4,“杀尽凉州人”的谣言会让凉州兵深信不疑,疯狂攻击;5,边章和韩遂的叛乱。
其实,凉州对于东汉来说,意味着安全的屏障,即便是为此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值得的,正确的策略是继续鼓励移民,增加粮食和税收,以此来减轻负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放弃。
“地无边,无边亡国。是故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