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五胡乱华为何偏偏发生在西晋?是巧合还是必然?

2020-02-21 10:46阅读: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大分裂大混乱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从上述百度词条“五胡乱华”的释义中不难看出,西晋的灭亡与“五胡乱华”之间看起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由此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个问题与思考——五胡乱华为何偏偏在西晋发生呢?是偶然性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众所周知,境外的少数民族迁居境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规模很大且得到朝廷政策的扶持,一直延续到曹魏和西晋,故而并非西晋独有的问题。此外,汉末黄巾起义揭开乱世序幕之时,东汉朝廷的力量近乎于无的,其后的曹魏连天下都没有统一,实力同样无法与结束了三国割据局面的西晋相提并论,由此不难看出,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绝非王朝实力的自然衰落。
与实力无关,则只能跟西晋王朝内部特有的东西相关,即包括朝廷和豪族在内的西晋整个统治阶层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和态度,尤其如何处理与迁移长城以南的并州、凉州和关中等地,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的部落民的关系息息相关。
精神分析类推理小说《梦探》第七卷,持续更新!
众所周知,两汉在处理与境外的游牧民族关系之时,秉持的是“恩威并重”原则:愿意合作,甚至同意过来朝拜,承认大汉皇帝的至高无上权威的,不但赐予丰厚的礼品,给予官爵,而且可以享受好处极大的互市优惠,有时候还被允许迁移到长城以南居住并赐予土地。反之,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经常越境袭扰的,断绝贸易关系,并进行重点打击。上述政策的最明显例证是对待南北匈奴的分化,以及对羌人的安抚。
曹魏时代,由于存续时间较短,且战乱频仍,除了对与叛乱势力相勾结的顺势打击之外,并没有刻意的对付他们,反倒经常
借助乌桓、鲜卑等族的骑兵来补充兵力,故而总体上还能相安无事。
两汉到曹魏,虽然同样饱经战乱和饥荒,但内迁的胡族并没有闹出特别大的事情,显而易见,恩威并重的政策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然而,到了西晋,游牧民族持续不断的迁入让靠近西、北边境的传统汉民居住区民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当时,西晋朝廷已经察觉了形势的变化,以至于有人建议再将胡族迁移到域外,其中最著名的是江统提出的“徙戎论”,其中便有流传千古的名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然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可行性,但指出的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可惜的是,西晋朝廷非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善局面,反倒从上到下,用非常危险的态度对待居住在国境内的胡人——无止境的兵役劳役,陷入贫困的胡人则沦为佃农和奴隶,甚至有些将领和豪族专门抓捕胡族来贩卖获利。
例证一:匈奴将领刘宣在强力劝谏刘渊起兵自立时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要知道,刘渊是匈奴单于的直系后裔,是主动投奔汉朝的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的孙子,他都能感受到西晋的压迫,何况普通人!
例证二:赵明帝石勒(羯族),先是做佃农,后被西晋的地方官员抓去卖为奴隶: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 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 勒时年二十余,亦在其中,数为隆所驱辱。
所谓不作不死,西晋朝廷为了笼络豪族,除了在通过九品官人法给予好处之外,同时还通过免除赋税和劳役向其让渡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乎转移到普通胡汉民众身上的负担和压迫则不可避免的大大增加。此外,作为特权阶层的豪族变本加厉的压榨社会最底层的胡汉民众,激起严重的社会矛盾。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匈奴起兵攻晋之时,仍然在怀念汉朝: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以至于作为匈奴人的刘渊,竟然直接用“汉”来做自己的国号,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西晋朝廷上下,又没有任何操守可言,甚至比起胡族都颇有不如,遭到对方的鄙夷和唾弃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当汉昭武帝刘聪质问晋怀帝为何司马氏骨肉相残之时,晋怀帝竟然厚颜无耻的回答道:“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怀、愍二帝被俘,更是为偷生而愿为刘聪仆人。
故而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不无愤怒的评价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

五胡乱华,自然只能发生在西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