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地069﹒蒲阪

2020-08-09 15:12阅读:
【读文·蒲阪】原文:秦取魏蒲阪。(《资治通鉴》第3 公元前303)译文:秦国攻占了魏国蒲阪。
【简介·蒲阪】蒲阪,古地名。即蒲坂,旧称蒲友。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城,永济别名蒲阪。春秋战国时期,魏称蒲阪为蒲邑。周赧王十二年(公元前303年)秦取“蒲阪”,入秦。《史记•魏世家》云:“(魏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友(阪)、阳晋、封陵。”蒲阪在秦统一后,置蒲坂县,王莽时改为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明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公元1782年)改为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而命名。现改永济为县级市,由运城市管辖。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为12210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等。在战国晚期的《蕞之战示意图》中,就标记了蒲阪这个地名。

读古地069﹒蒲阪
【随笔·蒲阪鹳雀楼】蒲阪,是永济的古老城邑,堪称“尧舜之都”。位于山西运城永济的蒲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邑,后称蒲州城、永济城。据传,上古时期这里为尧舜之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记》载:蒲阪是尧王旧都,虞舜都城,“尧旧都在蒲”,
“舜都蒲阪”。可见,蒲阪古邑是尧舜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盛唐时代,蒲阪(蒲州)号称当时的“六大雄城”之一,为唐王朝的中都,近畿四辅中的上辅。以后,逐渐衰废。有考证说,该城城墙总长50公里,城中鼓楼连接着4条大街,大街连接着16条小街,小街内有巷道83个、亭台楼阁55座。现存的城垣残迹为正方形,有北、南、西三面城墙下部淤泥埋没47米不等,露出地面的有12米不等。城墙上的堞、楼以及东面城墙均毁。原有四座城门,东门名为“迎熙”、西门名为“蒲津”、南门名为“首阳”、北门名为“振威”。看来,这大概是“尧舜之都”当年在蒲阪的样子。
读古地069﹒蒲阪
鹳雀楼,是蒲阪的特别建筑,堪称“天下名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是我国古代四大特别建筑,称之“天下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557571年)宇文护造。”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1272)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无愧于天下名楼。
《登鹳雀楼》,是鹳雀楼的代表诗作,堪称“千古绝唱”。不难看出,永济有蒲阪,蒲阪有鹳雀楼,而鹳雀楼又有《登鹳雀楼》诗。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在这里,最富盛名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公元688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互唱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正是此诗,使鹳雀楼乃至蒲阪、永济更加名扬于世。(谢谢图片作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