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地088﹒石城

2020-12-27 14:49阅读:
【读文·石城】原文:秦伐赵,拔石城。(《资治通鉴》第四卷 公元前281)译文:秦国攻打赵国,夺取石城。
【简介·石城】石城,古地名,在今河南林州市南。《地括志》:“石城在相州林虑西(东)南九十里。”《水经注》:“淇水东北历淇阳川,经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石城,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地,战国时先归魏、后归赵。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即此。战国之后的石城所在地,秦置邯郸郡,西汉置隆虑县,东汉改名林虑县,明始置林县,现为安阳市林州市(县级)。

读古地088﹒石城
林州市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面积为204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红旗渠、玉皇庙、万泉湖等。
【随笔·石城古地】“秦伐赵,拔石城”一语,虽然简短,但明确地告诉后人:石城古地,曾是古代军事要地。其实,何止是古代军事要地,还是物华天宝、文化灿烂之地。因此,到石城古地去,便可以感观那里的自然风光,感知那里的古代战韵,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
读古地088﹒石城

石城是林州境内的一块古地。早在战国之前,石城就有自己存在的地理定位,那时似乎不是城,而是一个小地方。《史记》多处出现“石城”记载,说的是这个地方的人和事。《史记正义》注释:石城“在林虑县(今林州)西南九十里”。《水经注》云:“淇水东北历淇阳川,经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不难看出,石城这个地方就在今林州,而且挨着淇河。淇河古道就在现今林州市五龙镇与临淇镇之间,全长约有1.5公里,其河面宽500米,东西两岸长约1000米。难怪,元代王志真《重修灵泉观碑》时称:“石城谷盖以石城得名者,地在临淇东南八里,俗呼寺沟。有泉泻入涧中,淇水自淇阳城来,经其西北,正所谓带涧枕淇。古石城当在其附近。”近代专家考证,石城的确切位置,应在今林州市五龙镇。现在的五龙镇,东与鹤壁市淇滨区、淇县为邻;南与卫辉市接壤;西与临淇镇隔河相望;北与东姚镇相连,面积193平方公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千年古镇。
石城是秦赵争夺的一块古地。林州石城属于古代军事要地,尤其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家在此争夺激烈。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当时,石城是秦、赵两国的交界处,属于丘陵高台地,南、北、西三面有低山丘陵环绕,东面有一条季节河谷环流,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一块难攻易守之地。遥想两千多年前,这里自然少不了争夺杀伐;近看两千多年后,这里仍然留下了众多的古战痕迹。考古发现,此地不仅散布着战国绳纹板瓦、筒瓦残片,而且还有五个烽火台遗址,出土了大量箭簇,稍远处是护卫城堡的石筑长城。这五个烽火台,当地人称“烟火堌堆”。其中三个烽火台保存完好,东边一个长15米、宽10米、高8米;中间一个长18米、宽15米、高9米;西边一个长13米、宽11米、高7米。这些文物古迹,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是有厚重文化的一块古地。石城所在的五龙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商周、春秋、战国的古战场,又是农耕时代求雨祈福的胜地,特别是灵泉观、五龙洞、阳台寺双石塔等名胜,更加增添神奇魅力。一是灵泉观。又名蟾房寺,始建于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残有殿堂三间,砖石结构,殿内廊檐浮雕佛像数百尊,故有“千佛檐”之称;内有元、明、清石碑多通,其中元代《灵泉观碑记》称“史魏川、石城谷、灵泉观”云云,表明灵泉观就在石城古地,是颇具历史价值的景观。二是五龙洞。位于五龙镇清风山半腰绝壁处,为天然石灰岩区型溶洞,面积1100平方米,最宽处60米,最高处44米。经地质学家考察,确认为早在两亿年前就已形成,被誉为太行山第一大溶洞。三是阳台寺双石塔。位于五龙镇阳台寺旧址的双塔,东西并列,始建于唐,东塔高2.78米,西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高3. 04米。塔基为方形石板承须弥座,四边雕兽头、伎乐、力士和仰莲。塔身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雕龙、飞天、羽人、莲蓬和小六角塔,门两侧力士和蹲狮。西北两面无饰,东面刻“维大唐天宝九载(公元750)岁次庚寅八月十八日,浮图主孟崇仙抽减净财,敬造石浮图”题铭。说明此双塔为唐代石塔。(谢谢图片作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