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地087﹒琅邪

2020-12-20 14:51阅读:
【读文·琅邪】原文: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资治通鉴》第四卷 公元前284)译文:乐毅前军沿泰山脚下向东到达渤海,进攻琅邪这个地方。
【简介·琅邪】琅邪,古地名,位于今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境内。春秋时期,这里有琅邪城邑。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想北上称霸,迁都于琅邪,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军队“略琅邪”,即此。战国之后,秦置琅邪郡,并设琅邪县,治所均在琅邪(今夏河城)。

读古地087﹒琅邪
西汉增封琅邪国,移治东武(今诸城)。公元1946年在此建胶南县,属滨北专区。公元1991年撤胶南县设胶南市,归青岛市所管辖。公元2012年撤销胶南市组建新的黄岛区。现在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临黄海,西邻诸城市,南依日照市,北靠胶州市,总面积209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大珠山、小珠山、琅邪台、藏马山等。
【随笔·琅邪镇名胜】琅邪镇在哪里?概括地说,就在琅邪。琅邪,亦作琅琊,是今山东青岛地区的古老地名,也是琅邪(琅琊)镇所在地。具体地讲,今琅邪镇为青岛胶南市(县)所辖,胶南市撤销后
归青岛市黄岛区所管,其东南面临黄海,西接泊里镇,北倚张家楼镇,面积102.2平方公里。琅邪镇这块山海之地,亦即风水宝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琅邪郡、县治所,故以琅邪(琅琊)而冠名。时至今日,这里已形成了灿烂的琅邪文化和独特的琅邪品牌,留下了众多有价值的琅邪名胜。大凡游历者,无不饶有兴趣地欣赏这些名胜而流连忘返。
读古地087﹒琅邪
一赏琅邪城。位于琅邪镇驻地,背依青山,前临古港,东濒黄海,西通内陆。春秋时期,琅邪已是齐国大邑重镇。《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徙都琅邪。此时,琅邪成了诸侯越国都城。《括地志》记载:“密州诸城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考古考证,琅邪城占地约数10万平方米,西汉后期因地震等原因被湮没。明初,在此建夏河城取代琅邪城。夏河城实为琅邪城,城址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各五百米,正中有十字大街,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高十余米,顶宽约五米,半腰设跑道,墙顶有炮眼、垛口,皆为人工夯筑而成,城墙四角各设炮台一座,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城设四门,门顶建有庙宇:东门为三官殿、西门为火神庙、南门为关圣祠、北门为镇武庙;城内建有菩萨庙和城隍庙两座大庙;城外也有诸多景观,其中东门外的月牙桥,西门外的长流水,南门外的摩天岭,北门外的万年槐,被当地人誉为“四景”。
二赏琅邪台。位于黄岛区琅邪镇东南5公里处,为一耸立山丘,海拔183.4米。其东南为斋堂岛,北为龙湾,西南为沐官岛,西北为琅邪城故址,东北望大珠山和灵山岛。琅邪台“因山形如台,在琅邪,故曰琅邪台”。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名著《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琅邪台是两千多年前夯土筑就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起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迁民3万户于此,大兴土木,修筑琅邪台,以观海望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邪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现在的琅邪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邪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邪台、琅邪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琅邪台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三赏琅邪港。位于今黄岛区琅邪镇夏河城村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琅邪(今黄岛区)、会稽(今绍兴)、句章 (今宁波)五大港口之一,并以琅邪港的名声最为显赫。二千多年前,这里浩淼的海水可达城根,大船泊在湾内,小船可驶抵城门前,可谓是兴盛繁华之港。先秦时,齐桓公曾率船队驶进琅邪港,并在此驻跸;秦时,始皇帝率庞大的船队在此停留,并登琅邪台祭祀;汉时,汉武帝第二次巡游琅邪,率“舳舻千里”入琅邪港;唐代,琅邪港为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曾出土两件唐中期长沙窑烧制的瓷器”;宋代,为山东与高丽通商的重要港口,“故曾筑高丽馆”。元代,为南北水运皇粮枢纽,“海运漕粮至琅琊以供京都”。明代之后,繁荣的琅邪港由于倭寇的抢掠而航船稀少,而渐渐成为民间通商的小港口。如今,港口不仅有渔船码头和货运码头,而且还建有旅游码头。在徐福东渡启航处石碑的东边和西边的不远处,有潮湾古造船遗址和老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那是徐福为求仙药和东渡日本修造楼船的旧址。尤其是由琅邪港发展而来的董家港口以年通过能力3.7吨,而开启了港口作业的“大船时代”。
四赏琅邪碑。在今琅邪镇琅邪台顶西部有琅邪碑,这是一通难得名胜刻石碑。其通高4.8米,上宽0.76米,下宽2米,东、南、西三面环刻,分秦始皇《颂诗》和二世《诏书》两部分,共计447字。1993年底始复制,翌年9月立。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秦始皇筑就琅邪台后,在台顶立石刻,颂秦功业。始皇三十八年(公元前209),秦二世巡至琅邪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诏书和大臣从者名。历经风雨剥蚀,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苏轼作《书琅琊篆后》,记其登琅邪台所见:“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于琅邪刻石南面刻“长天一色”四字,著名而隐其姓。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诸城知县宫懋让见刻石裂,熔铁束之。道光年间,铁束散,刻石碎,后诸城知县毛澄筑亭覆之。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4月间,一次大雷雨过后,碑石散失。19211922年,诸城视学王培祜先后两次登琅邪台搜寻,将散碎碑石凑合。后残石被移置诸城县署,1950年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残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现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书,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国现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称国宝。
五赏琅邪鸡。今琅邪镇是琅邪鸡的主产地。琅邪鸡因历史上这里属琅邪郡故名,以至成为招牌产品、名胜美食。琅邪鸡历史悠久,故事动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率民众在古郡琅邪兴办鸡场,其琅邪鸡就很有名气。相传,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仙丹三巡琅邪台,当地方士徐福曾进献海上仙物土肉,与当地琅邪鸡一同炖煮,秦始皇食用后对其鲜嫩肉质、爽滑口感赞不绝口,并特设贡口一地,以便皇家享用。久而久之琅邪鸡更加深入人心,乃至流传到现在,并深深地打上了千古琅邪文化的烙印。琅邪鸡具有体格小、肉质风味好、产蛋多、抗病力强、适应性好、饲料报酬率高等优点。1978年被列为山东地方家禽良种,2009年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列入《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琅邪鸡母鸡全身雀毛,毛色为黄褐色或麻黄色,体小结实,眼大腿短,具有蛋用鸡特点,其蛋素称“琅邪蛋”,以“红皮、黄大、质好”而驰名,蛋黄含量高,占蛋重33.3%,色浓味香,堪称上乘菜肴。公鸡全身毛色光亮协调,腿高粗壮,昂首凝视,素以“火红大公鸡”著称。琅邪鸡与里岔黑猪、豁眼鹅、崂山奶山羊一同被誉为青岛市畜禽“四宝”。(谢谢图片作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