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当年,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有七支腊梅花

2023-05-27 09:59阅读:
当年,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有七支腊梅花
十三陵水库,青山环抱,大坝巍峨,碧水涌波。1998年6月的一天,一辆面包车缓缓驶来,停在了水库大坝旁。车门一开,走下了七位老大娘。她们都已霜染鬓发,是当奶奶的人了。一下车,她们就举目四望,似在寻找着什么。
“四十年没见了,想不到变得这么美!”
“咱们当年挑土的地方在哪儿啊?”
“那儿!没错,是那儿!”
七位老人走下大坝,来到水边。一位老人弯下腰,从水库里捧起一掬水,直起身来,无言地看着清水从指缝里流出,似是在追忆那流逝的岁月。另外几位老妹受了感染,止不住泪水沿着眼角的皱纹淌了下来。她们是谁? 她们是当年水库的建设者中的“七枝腊梅花”。
1954年春天,周恩来总理视察十三陵地区后说:“北京名胜古迹甚多,风景优美,但有山无水是美中不足。尤其是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50年代中后期,又是北京地区水害较多的时期。如果修个水库,既美化了环境,又可拦住山洪、灌溉农田,实在是个两全其美的事。当时的昌平区委领导也正好有这个想法,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向北京市委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倡议。市委有关领导当时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水利局拿出了设计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设计方案,并成立了以市委农工部部长赵凡同志为首的水库修建指挥部。
19
58年1月下旬,八千名昌平民工进入了水库工地。这八千民工中,有七个姑娘,年龄最大的刘淑敏,刚刚19周岁;年龄最小的张淑华,刚满15岁。另外五人是李连芳、王素敏、阎淑清、李国珍、张淑清。这七个姐妹都来自沙河乡东一村。听说要修十三陵水库,七个姐妹就三番五次找领导,要求到工地去。单李国珍的申请书、决心书就写了七份。好心人劝她们:那地方正是风口,寒冬腊月的,冷着呐,有的地方还得下水干活儿。你们小小年纪,能行吗?她们说:别人干得了,我们就得干了!领导看她们决心挺大,就批准了她们的要求。七个姐妹编成一个组,组长由18岁的李国珍担任。就这样,她们来到了水库工地。
工地上确实冷。带来的干粮就是棒子面的窝头,吃的时候掰不开——都冻成了冰疙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真是伸不出手来。她们的任务是往大坝上挑土。刚开工时哪有什么施工机械?全靠手挖肩挑。领导怕她们肩膀嫩,特意给她们准备了七副轻巧的土篮和扁担。但是姑娘们拒绝了这种特殊待遇,一定要挑和大家一样的扁担和土篮。一挑子砂土石块装满了有百十来斤,上了肩一口气就是七百米。壮小伙儿一天的最高纪录是36挑,一般的青年突击队员也就是二十七八挑。而七个姑娘平均每人每天33挑,最高时一人挑过50挑!
33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七百多米的距离一天要跑33个往返,就算700米吧,33个往返就是46.2公里。天天如此! 要知道,这是义务劳动,不是为挣钱,一天干12小时,不要说工资,连工分都没有!毕竟她们年纪小,六妹、七妹小学刚毕业,没怎么干过重体力劳动。开始有的只能挑多半筐,但她们不甘落后,一定要和男青年挑一样多。男青年们休息时她们不休息,撂下饭碗就干。肩膀压肿了,肿得馒头似的,而后又压平了,肩头竟磨出了茧子;脚冻伤了,脚下打出了血泡,她们咬牙挺着,谁也不叫苦。有一回,组长李国珍的脚扭伤了,肿起个包来,一走痛得她直掉泪,可她没有歇工。三姐王素敏由于超强负重,受了内伤,在工地上就觉得不好,可她一直咬着牙不说。水库修好后,她进了医院,治疗了五六个月才恢复健康。那时候的人的精神,让今天的青年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那时工地上没有房子,姑娘们住在七八里外的老乡家。白天干完活回到宿舍,已经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了,可姑娘们还尽可能地帮房东大娘做些挑水、扫地的零活儿。第二天天不亮就又起床了。上工时,天还黑着,姑娘们也还没睡醒。迷迷糊糊怕走丢了,就互相揪着辫子。
工地上最初只有她们这七个姑娘。看到男工们的衣服脏了、破了,七姐妹就提出:利用休息时间,为男工缝、洗衣袜。她们郑重地挂出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写上了:“谁衣服、袜子破了拿来我给缝补。”白天都在工地流汗,男工们怎么好意思让她们在休息时间为自己补袜子!没有人来送,姑娘们就上门去找。青年突击队员王书和的袜子磨破了底,好几天光着脚穿鞋,脚都冻了。姐妹们上门去给他补好了袜子。王书和说:怎么感谢你们呢?明天我一定多挑几挑土。来报答你们!
在水库建设的一百六十多天中,她们没人回过家,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七姐妹成了工地上第一个先进集体。春节在水库建设工地召开了第一次颁奖大会。会上,总指挥赵凡正式命名她们七人为“七姐妹先进集体”,张友渔副市长向她们颁发了奖状、奖品。三八节那天工地开大会,全国妇联主席蔡畅,亲自把一面红旗和七枚奖章授给了七姐妹。七姐妹一下子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电影制片厂给她们拍了电影;组长李国珍的照片,还上了《中国青年》的封面。水库工地上还传唱着两首歌。一首是《七姐妹之歌》:七姐妹呀七姐妹,七朵花开分外香,七朵花开鲜艳艳呐,谁能跟她们比比强?一首是《七枝腊梅花》:……十三陵山谷卷风沙,吹开了七枝腊梅花,腊梅的清香随风飘呀,飘到了四方姐妹家。众姐妹跟她们齐来修水库哇,工地上开满了万朵花!
这歌词说得一点不差。工程全面开始以后,八千民工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市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市机关干部、商店职工、大中学校的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支援十三陵水库建设。一时间,全市城乡青年纷纷报名来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解放军官兵来了,国家机关干部也来了。许多女青年就是听到七姐妹的事迹后,才来到工地上的。而工地上一些女民工,也正是在七姐妹先进集体出现后才组织起来的。她们也要做水库建设工地上盛开的“花”。来自崔村的九个名字中带“兰”的姑娘,成立了“九兰组”,她们要向“七姐妹”学习,并向“七姐妹”提出友谊挑战,在水库建设中比个高低。“九兰”果然不弱,三次获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三八节大会上,她们也荣获了蔡畅同志授予的红旗和奖章。三八节大会以后,来自回龙观乡的女青年们着急了:人家有“七姐妹”、“九兰组”,我们为什么没有呢?她们一合计,十五个女青年组成了一个集体。叫什么名字呢?一个爱读书的女青年在书里读到过女战斗英雄郭俊卿的事迹,对,就叫“郭俊卿小组”。此外,还有“木兰组”,“赵一曼突击队”,来自驻京部队的劳动大军中,出了一个叫“七战友”的先进集体,就是以“七姐妹”为榜样命名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上,继“七姐妹”、“九兰组”之后,又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十八勇士,女尖刀兵,五老……
十三陵水库仅用了160天的时间就建成了。水库建成之后,七姐妹又回到村里务农去了。1958年秋天,她们接到一份请柬,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请她们去赴国宴的。她们去了。
周总理、金日成首相,一 一和她们握了手。1959年国庆,她们又参加了国庆游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组长李国珍还登上了观礼台。此后,她们的名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了。她们自己,也没把那段经历当回事。40年间,她们就住在昌平县,竟没有到水库来玩过一次。平心而论,忘记几个名字是很正常的。40万义务劳动大军,能留下姓名的又有多少?历史就是千千万万个无名氏创造的。然而,40年前人们的那种精神却是不该被忘记的。
1998年7月1日,是十三陵水库建成40周年纪念日。水库管理处通过昌平县委有关部门,找到了当年的七个姐妹和九个兰中的八个,邀请她们重游十三陵水库,并畅谈当年建设水库的情景。十五个姐妹看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十三陵水库变得这么美,无不感到欣慰。她们说:当年我们为水库建设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今天看来,值得,不冤。记者还想问一些细节,使这篇报道更生动些,但她们都说想不起来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在水库工地上劳动的情景。
记者问她们当初是怎么想的,组长李国珍说:我们那会儿想的很简单,就是改变家乡面貌,为子孙造福。
那么家乡面貌变了没有呢?
她说:变了,变得比我们当初想的还好。
(1998年6月19日北京日报,宗春启与昌平记者站刘颖合写,原题目为《十三陵水库,请不要忘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