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张筱:致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读后

2023-09-06 15:21阅读:

张筱:致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读后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读后

作者:张筱

对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我相信许多人与我的室友一样,是陌生的。但提到《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两本书,相信会有太多的人不会陌生。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于不久前已经辞世,我手头因此也就多了这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也正如这篇小文的标题,当我收到新书后,我欣然在扉页写下致敬两个字,在字后面破天荒地划下三个粗重的感叹号!
1929年秋,米拉达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米兰,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在昆德拉家中,音乐是一种存在的需要……音乐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后来米兰·昆德拉创作奉行的原则便是创作者在保持结构内在一致的条件下,拥有创造自己独特结构的绝对自由:“音乐,无论多么复杂,总是在说同一种语言。”
“一种作家人生”由本书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著。这本传记文学,并不如惯常所见到的由主人公“生活”堆砌,而是由主人公“言论”构成最重要的部分,这与米兰的种种人生经历以及不喜欢与媒体打交道的“防备”,的确在他后半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同样,这也给想为他写传记的人“制造”了麻烦。不管如何,这本书还是最大可能地“还原”了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平。也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小说家形象。
无疑,我也是众多喜欢米兰·昆德拉的读者之一。三年前疫情还未开始,那一年我蜗居在半坡居,通读了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作品,也由此而心生“伟大”的念头——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事隔几年后的这个夏末,我终于写下了这两个字,这是我对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评判”。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全书共十八章,几乎每一节后空白处,我都写下了一点自己读后随感:

² 另一种历史的叙说,这让人更加理解了一百多年前的欧洲。
历史+学识+历阅,造就了伟大的小说家。

² 狂热之极便是暴力。革命,本身就是暴力。
反恐……一个复杂的词!

² 文学,与意识形态,永远扯不清其间复杂的关系。
但诗歌可,小说可以,散文也可以。只要作者他自己愿意,并甘愿被冷遇。

² 每个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禁书”,因为他不合时宜。
宣传,是文化的功用之一,但不是全部。

² 诗人比诗歌更糟糕。
人性,永远是迷,没有人能从中抽丝剥茧。因为,人性具有多重悖论的基因,且无法改变。

² 微笑, 是商业化的礼仪。
微笑,是政治政确的表述。

² “社会主义文学中,自由自有其局限性。”当然,这是千真万确的。

² 阵营,之前是,现在仍是。变化的只是各个阵营的成员角色。世界如此,国家如此,一切如此:对峙,对立,又相互依存。

² 了解了背景,便理角了作家。

² 译文,版本的确重要。
只懂汉语的人,只能读译著,譬如这本书与我。

² 被同化,是一种不幸。
被异化,是更大不幸。

² 每一个人都在绝境中存在,每一个都在尽可能的成为自己。而生活,却总告诫人们:活着!好好活着!!

² 在物质的世界里,女人并没有取得想要的胜利。但她们是成功者。

² 音乐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具争议的、最嘈杂的、最易死亡的艺术!
小说呢?
诗歌呢?
散文诗又如何呢?

² 对于卡夫卡的解读,也许只有“卡夫卡学家”的反讽,让我更受启发。
残雪对《城堡》解读,属于另一种类型。

² 人,离开之后,被忘记是一个定数。不要企图在别人心中占有“位置”。

² “世界已经变为集中营”,这是世界变得“透明”的后遗症。

² “恋己癖”这个词一语中的。
自恋,人人都是,还把其变成了“权利”。
对文化与传媒的关系,论述很精辟(“传媒的精神与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文化照亮事物的复杂性,而传媒使事物简单化;文化只是一种长久的拷问,传媒则快速回答一切;文化是记忆的守护神,而传媒则是时下新闻的追逐者”)。

现在,我的床边还一直放着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记是木心所作。这也是三年前离开半坡居时,唯一携带的一本书(当然还有自己几本要送别人的小册子《时空造影》等)。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这是米兰·昆德拉与世界的交响。

2023812日 北京·紫南堂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