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2022-04-05 12:26阅读:
悲悲喜喜说清明
《温星说书》之三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悲悲喜喜说清明):
清明之喜悦灿烂

“悲悲喜喜说清明”,清明节固然“悲”,怎么可能还会有“喜”呢?清明到了,聊一聊清明的传统与文化,其中有些可能是你不道的。
清明,是传统节日里是最特殊的一个同时也是一个节气。它跟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时间紧紧挨在一起,它们的习俗实际上都合并在了一起。那两个节日早就不过了,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
我认为,清明作为节气的自然属性才是第一位的,在古代,清明最重要的不是去扫墓、祭奠先人,它作为节日的这些人文属性,是第二位的。
二十四节气这套关于人与自然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体系,早在我国远古时期便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里说,春分后15日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之风,此时冰雪消融,天地万物生机勃发,最利于万物生长,所以,这个节气叫“清明”。
在古代,清明时分的一大习俗,都喜欢呼朋引伴,去郊外,去水边,去山上,去踏青,去春游,去交朋友,去男欢女爱。因为憋太久了啊,终于大地回春,春暖花开。
《诗经·郑风》里有个故事,说清明时节,一群年轻人到河边快乐地嬉戏,互赠芍药和一些信物。基本上,你可以理解为,就相当于相亲的一种社交活动。
在《论语》中,有一场非常有名的探讨,孔子的弟子曾点说他的理想生活,就是“春服既成”“咏而归”。孔子深以为然。所以说,在孔子春秋时期,清明的很多传统习俗,就已经定型。
到了唐朝,诗人韦庄的那首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写的是怀春少女一见钟情,爱上了一个翩翩美少年,“妾拟将身嫁与”。非常奔放啊,写的就是清明时节,年轻人去踏青郊游,发生的故事。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清明时节,春色撩人,阳光明媚,就是干这事儿的。
我的思维突然有点跳跃,突然联想到赵忠祥大爷,他那句著名的“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呵呵。
其实,万物有灵,不管人,还是各种动植物,都能充分感受到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灵气,感受到清明时分的喜悦灿烂,从而开始生机蓬勃的新生活。

悲悲喜喜说清明(中):
清明之文化盛宴

清明小长假第二天,接着《悲悲喜喜说清明》第二期,聊一聊古代关于清明的文学艺术经典。
最有名的,肯定是唐代杜牧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一定会“雨纷纷”吗?不一定,它描述的是江南地区,当然,整个南方也差不多是这样。
有一个关于清明的榜单,“清明四大文化经典”,我帮大家捋一捋,分享一下。
首先自然是杜牧《清明》,接着,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古代艺术史上的超级IP之一,但很少有人将它当做“清明作品”来看。为什么?有争议。主要两种看法。其一认为,画的就是清明节当天,老百姓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其二认为,“清明”指“清明盛世”,并不指任何具体时间。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我认为是第一种。而且,这种理解,也与我上一期视频所说的清明喜悦狂欢的氛围是相呼应的。
第三种“清明文化经典”是一幅书法作品,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啊,记录着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窘迫与心路历程。肯定有人要问了,明明是寒食节作品,怎么你归到清明节呢?
上一期视频我已经说过,寒食节和上巳节即便在古代都很少过了,它们的传统习俗都合并到了清明,因此,说清明清明,通常都包括了寒食和上巳这个两个古老的节日。
第四个,就是古代戏剧《人面桃花》。是唐朝诗人崔护,在名落孙山的落魄失意中,认识了一个家里种着桃花的美少女杜宜春,经过了一些凄凄惨惨的曲折,最终,少女死而复生,喜结良缘。
那么,好,“清明四大文化经典”就说完了。但我还要谨代表我个人,再为朋友们加一个,加一道“硬菜”。这个的超级重要性超越前面三种,我认为,只有《清明上河图》才可能与之媲美,那便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啊?有人可能想说,《兰亭集序》谁不知道,我甚至能完整地背诵。但是我想说,《兰亭集序》也是与清明相关的作品,这点你知道吗?你恐怕不知道。
兰亭雅集是什么时候?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就是三月三,这篇冠绝千古的书法兼文学作品《兰亭集序》,有另一个名字,就叫《三月三兰亭序》。
我将《兰亭集序》纳入清明的文化盛宴,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创作时间,还因为王羲之在里面深刻地探讨了生死的问题,“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就关系到了通常意义上的或者说狭义的清明的主题,明天,我们接着聊。

悲悲喜喜说清明(下):
清明之生死大义

今天45号,清明节。接着为朋友们聊通常意义上的清明的主题,我称之为狭义的清明的主题,也就是关于生死与祭奠缅怀这方面比较沉重忧伤的内容。
前面两期,我一直在给大家聊清明节气里的喜悦、灿烂和美好的文化艺术。可能有人就纳闷儿了,既然如此春光无限美好一片,那怎么扫墓祭祀这种悲伤沉重的事情,要放在今天呢?
这两天我在重温余世存先生的两本著作,《时间之书》和《节日之书》,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看法。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春光太美了,可是太短暂,中国人易触景生情,叹人生苦短。庄子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后来的成语“视死如归”,即源于如此理念。最能解释国人这一清明现象的还是道家,老子说“出生入死”,万物滋生的大好时节,中国人却要花上一两天来接触死亡,来扫墓祭奠,来“入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哲学。
读到这里,我有一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还是庄子,我想起他夫人去世的时候,他“鼓盆而歌”,被人大骂。庄子不难过吗,没有人性吗?不,他是足够通透,懂得生死的大义与本质。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不是说谁都能有如此大境界,但至少,活着的时候,一切美好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偶尔思考一下“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本质上,死,就是一种回归。所以,心智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害怕死的。
传统的说法中,有一种叫做“红白喜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已经到了较为高寿的年龄,并且他努力了、奋斗了,然后,走了,这叫寿终正寝,或者说功德圆满。
当然,对于亲友而言,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悲伤痛苦是必然的。“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像庄子那样“鼓盆而歌”,也真是没谁了。
清明:喜悦灿烂、艺术盛宴以及生死大义
最近非常火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面,有一位学术泰斗,98岁的沈燮元老人家,他说:“我不想活到100岁,要过好每一天。”我非常感动,真的,努力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最重要,也最幸福的事。
我相信,这也是清明节我们所缅怀所祭奠的那些灵魂希望我们做的,就是过好你的每一天。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