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朱自清《背影》与交通规则

2022-05-30 01:37阅读: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背影》中的交通规则
丁启阵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朱自清《背影》与交通规则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朱自清《背影》与交通规则
2010622日,我在新浪网首发的一篇博文中表示赞成武汉市某中学将朱自清名文《背影》从一种语文课外阅读材料中删去的做法。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三家媒体同一天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我遭到无数人的谴责与咒骂,不少人扬言要把我从中国、从地球上删除。由于该中学删去朱自清《背影》的理由之一是有学生认为,文中朱父翻过月台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且样子不太好看。于是,我便成了“因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主张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的大学教授。十多年来,“大学教授因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主张把《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的话题,成为一年一度的举国祭典——总有若干官方媒体、不计其数的自媒体掀起一次嘲笑、咒骂我的热潮。可能跟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插图人物不美观引发热议上了热搜有关,近日开始的嘲笑、咒骂我的热潮,来势相当凶猛。
12年来,我承受了无数人的嘲笑与咒骂。但是,生活中的我丝毫都没有体验过当年《法制日报》一位好心记者的担忧:众叛亲离。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为数众多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我赞成删去《背影》而跟我翻脸、绝交,甚至连争辩都没有发生过。因为,他们大致了解我观点的来龙去脉,对我立论的证据链有所耳闻;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实话,对网络上下那些嘲笑、咒骂,我是不甚在意的。孔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是有时候看到不少人在咒骂我时捎带上我的家人乃至襁褓中的婴孩,甚至加以威胁,好奇心驱使下偶尔我会顺藤摸瓜,看一看咒骂者的IP,发现有一些人是毕业于985之类名牌大学的。我不禁替他(她)们感到难过,感到悲哀!受过良好教育,而遇事不去稍作了解便急于宣泄情绪;对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不肯作一两分钟的反思,思想固化;咒骂时丝毫不讲究文采与技巧,全然不避讳污言秽语,怎么狠毒怎么来。
原本以为,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淡忘,咒骂之声逐渐减少,我终有耳根清净的一天。但是,十余年来的情况证明:我的判断错了。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所敬佩的唐代诗人杜甫有两大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置之不理的态度,跟杜甫的“淳风俗”志向背道而驰,人们丝毫不会因为我的不愠怒而学会独立思考,个个温文尔雅,有朝一日,神州大地民风淳朴。
我赞成语文课本中删去《背影》的众多证据(文中朱自清的父亲现实中是个不慈不孝之人;《背影》中的“我”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却动辄流泪,形象病态;文章隐藏若干真实细节和感情,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文风孱弱;《荷塘月色》格调不高,情趣猥琐;有些名篇有模仿乃至抄袭古代名家散文的嫌疑;等等),都不去说了,这里只说一说《背影》中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无数同胞不厌其烦、不避重复、千万次地用我以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为理由主张删去《背影》作标题翻旧闻为新话题。可见在他们看来,我的这一理由是无比可笑的。我很纳闷,难道他们真的认为,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吃,为社会公众提供交通服务的铁路是可以像自己家里房屋间的通道,随意横穿、攀爬的吗?
我估计有一部分人反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说法,是因为没有认真阅读文章,不了解从前火车站、月台的情况,认识不到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的错误和危险。这里作点摘引和说明。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像朱父那样翻下月台,穿过铁道,爬上对面的月台,去买橘子,绝不是样子好不好看、风度潇不潇洒的问题。从前的火车站月台设计跟现在的差不多,从一个月台到另一个月台,正常做法是走台阶通过天桥绕过去,而不是横穿铁道爬上爬下。朱父的行为,无论是20世纪二十年代还是100年后的今天,都是违背公德、害人害己的危险行为。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朱父做过徐州榷运局局长),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南京浦口火车站旧址犹在,月台的高度在一米二三十公分以上,显然不是可供旅客横穿铁道的设计。不要说朱父那样的胖子,就是身手较为敏捷的人,也有相当难度。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朱自清《背影》与交通规则
为了12年的骂名,我来说一说朱自清《背影》与交通规则
两张浦口火车站照片均由南京文友方益松提供
可能有人觉得100年前不像现在,社会比较落后,火车站还没有禁止横穿铁道之类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毫无约束,任意穿行。这恐怕是误解。一眼可见的危险行为,任何时代都不会是无所谓的。更何况民国时代也是讲规矩的。那时提倡新文化,提倡新生活运动,有些方面比今天还讲规矩。
《背影》文中有个前后矛盾的地方:朱父跟搬行李行脚砍价、嘱咐火车上的茶房照应儿子,“我”都会嫌他“说话不太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总之都是20岁年轻人的正常想法。但是,由着他父亲横穿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看着父亲笨拙、艰难、努力的样和肥胖的背影,却感动得流下眼泪,就不像是一个20岁大学男生的正常反应了。
因为我通过朱自清的日记等文献了解到,朱父因为纳妾,导致家庭不和,母亲去世,自己失去局长的职位,失业在家;为了继续享受他的齐人之福,通过朋友安排大学毕业后的儿子朱自清到各地中小学教书,以便随时支取儿子的薪水……反正我是无法跟许多读者那样,眼前幻化出一个高大慈祥的父亲背影,肃然起敬。我的脑子里,《背影》中的父亲始终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它无法令我感动。
数十年的人生,恰逢社会巨变,亲眼见识过太多为了一己之私不遵守任何规则、凡事苟且、胡作非为、徇私枉法的人物和事情,我对任何不遵守公共道德和法律法纪的行为和现象都深恶而痛绝之。因此对《背影》中朱父的横穿铁道行为有“偏见”的成分,这是我无法否认的。
我的心里,多少有点杜甫“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和情怀!
2022-05-30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