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史散记之七  迁之于固

2010-11-09 11:29阅读:
图文:走近司马迁祠墓(1)
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墓祠

司马迁和班固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两个狠角色,一个是纪传体通史的先师,一个是纪传体断代史的鼻祖,更重要的是,是从他们开始,这种纪传体的记史方法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但就像如鲁迅等夸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勇敢的同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必定饱受嘲笑和讥弄。司马迁与班固也是一样。自从《史记》和《汉书》问世之后,人们在啧啧称叹的同时也在体无完肤的责骂。在论书的同时,两位先驱也饱受了身体的责难。班固固然继承了司马迁有利的部分,但毕竟从“通”到“断”,绝了通古今之义的创作本旨;而司马迁虽然有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同一人物而杂分数卷,后代人而为前代之先,对于同一件事情并不便于查阅。于是,挺迁派和顶固派就一直持续了下去,彼此骂不绝道。
记得宋朝的那位郑樵曾说过,“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这显然已经成了人身攻击了,迁与固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章学诚也认为班固与司马迁相距甚远,不能并提而论。不知道是历史的这种传统,还是别的因素,这种影响似乎也在作用着档案界。司马迁的档案思想已经被“研究”的透透的,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而期刊也来者不拒的发了一篇又一篇。但是班固似乎是不太招人待见,研究者甚少。1999-2008年,司马迁的论文达11篇,而班固仅1篇,真的犹如猪龙了。造成这种影响实在有些可惜,班固的档案思想似乎不应该被这么磨灭掉了。比较《汉书》与《史记》,与《史记》的融会不同,班固似乎更善于直接摘引档案文献,这也正是郑樵责骂他的地方。但班固这样一来,则能更直接的把历史的真实呈现出来,不用自己的话去翻译,省去了一道自身的话语体系的编辑,就只是一个
出浴的美人生动跳脱。另外,似乎研究史学家的档案思想已经陷入了一个俗套,如何整理史料之类的云云,择出一两句他们的话,以为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真谛。可殊不知没有通读过其著作,甚至都不晓得这句话的上下文,而妄加评论。于是司马迁的档案思想放到任何一个史学家身上都很合身,因为这无非是一个历史因循的问题,中国古代史学最突出的成就不过是史料的编纂,这其中的史料的收集、整理、校雠等等已经程式化,站在一个有了五千年积淀的传统之上,于传统编纂上,在指导思想都是儒家经学的基础上,这些史学家又能谁高谁多少呢?

信息链接:
李国华:十年来历史名人之档案思想研究分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