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武则天怎以“建言十二事”安天下

2021-11-16 01:59阅读:
武则天怎以“建言十二事”安天下

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明堂武皇政绩厅“建言十二事”立柱 (图源网络)




武则天怎以“建言十二事”安天下




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明堂武皇政绩厅内,矗立着十二根制作精美的立柱,柱上镌刻着著名的武则天“建言十二事”原文。唐垂拱四年(688),武则天毁乾元殿,造明堂,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武则天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 今天的明堂建造方,显然是将武则天“建言十二事”施政大纲作为她的重要政绩来展示的。这是颇有历史见识的一种设计安排。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显庆四年(660)八月,武则天一
手导演了摧毁长孙无忌集团的斗争,“自是政归中宫”。次年,高宗患头痛病,常以武则天代理政事。至麟德元年(664)十二月以后,“上每视事,则天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上元元年(674)八月,“皇帝称天帝,皇后称天后。”不久,武则天即上书高宗:“建言十二事。”
“建言十二事”的内容为:一、“劝农桑,薄赋徭”,即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二、“给复三辅地”,即免除长安附近之京兆、冯翊、扶风三郡(三辅)人民的赋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即停止用兵,而以礼义道德感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即朝廷禁止浮华和奇技淫巧。五、“省功费力役”,即减省工程费用,节约人力。六、“广言路”,即广开言路,兼听纳谏。七、“杜谗口”,即杜绝小人进谗言,迷惑皇帝,构陷他人。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即王公以下、文武百官,都要学习《老子》一书。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即父虽在,亦为母服丧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覆”,即不再取消上元元年以前已被授予勋官爵位者的资格。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即增加八品以上京官的俸禄。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即提拔有能力、地位低,而又长期不得升迁的官员。
这十二条建言,都是针对当时最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在经济方面,针对咸亨年间灾害不断,农业连年歉收,提出“劝农桑,薄赋徭”,在规劝天下百姓勤于农事的同时,通过政府出台减免赋税徭役政策来刺激农业生产积极性。针对京畿地区严重的功臣贵戚土地兼并局面,提出“给复三辅地”,建言在三辅地区推行巩固均田制的土地政策,缓解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区的社会矛盾。针对王室中奢华现象,提出“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建言大兴节俭之风,同时减少劳役,节省民力的主张。
在军事方面,针对高宗即位以来,四方用兵,东征高丽、新罗,南击叛蛮、西讨吐蕃,往往出师不利,应接不暇的局势,提出“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建言停止军事活动,让国家与国民休养生息,并推行德治,缓和社会紧张状态,消弭社会中对唐廷的不满情绪。
在言论方面,针对解决西部威胁,朝廷需要借鉴群臣建议,提出“广言路”,建言官员为国家发展积极献言建策。针对官员间的恶性打击行为,提出“杜谗口”,建言采取措施控制官员以及天下的舆论走向。
在礼制方面,针对“齐衰”(服丧)一年报答母亲恩情过于短暂问题,提出将一年延长为三年,意在丧礼制度层面提高女性的礼仪规格,实质上是争取女性与男性地位在此领域的同等化。
在吏治方面,针对官员群体思想不甚统一的情况,提出“王公以降皆习《老子》”,并在明经考试中加入《孝经》、《论语》,意在加强对官员意识形态的控制。针对维护官吏群体利益问题,建言的第十条,提出对上元元年以前已经官给告身的不予追核,实际上是对此前已授予勋官利益群体的妥协与认同;第十一条提出增加官员群体收入,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第十二条提出增加官员进阶渠道,以缓和官场内部流通滞缓的内在局限。
总而言之,从整体来看,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所涉及的诸多领域,几乎都与稳固帝国内部政治环境相挂钩。




武则天怎以“建言十二事”安天下
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明堂外景与内景照片




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时,高宗继位已有二十六年之久,期间伴随高宗权势日隆,国家运行的不少环节已经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在社会隐患方面,主要是由自然灾害、战争以及舆论等三方面引发的,且三个因素处于互通联动状态。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动摇官员和百姓对高宗皇帝正统性和天命性的认知;战争失利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也对高宗的统治造成不小的困扰。在官吏管理方面,官员群体贪慕钱财、滥用职权以及恶性竞争,加之高宗的任情赏罚,造成高宗朝的政争与吏治危机。
唐上元元年,武则天针对国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修正方案,充分显示了她对社会问题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处理能力,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建言十二事”是改良社会的一剂良方,其所涉及的方面,皆是社会运行暴露出的问题所在,其十二条措施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建言十二事”还是唐廷对外军事策略转变的预兆和社会变革的先兆。
史载,武则天的建言,“帝皆下诏略施行之”,在高宗时代已产生了一定作用。“建言十二事”颁行之后,它确实为唐廷带来不少改变。如军事方面,在一定程度贯彻“息兵”的建议,逐步取消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活动;经济方面,在京畿地区给予农业政策方面优待,减少南北中尚、梨园等部门的工匠数量;官员方面,为配合“以道德化天下”的大方针,在上元二年即将《道德经》纳入科举考试的教材书目中;等等。
武则天称帝后,继续推行改革,其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关陇士族集团,吸引大量庶族地主参加政权等项措施,都可以说是“建言十二事”的延伸与发展。虽然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更多了解“建言十二事”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直接影响,但是武则天时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无疑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
“建言十二事”,是武则天针对国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的修正方案,也是武则天运用其政治本领辅佐高宗改善、修复国家问题的一个表现。同时,不难看出,这也是高宗有意培养武后政治能力的结果。尽管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但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显示的高超政治才能让世人刮目相看。“建言十二事”不仅安定了天下,也为武则天“坐天下”奠定了厚实基础。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