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乡间的符号(14)中国陶都明代古龙窑
2008-12-15 07:50阅读:
关注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14)前墅龙窑,中国陶都最后的明代古龙窑
图·文
穿山甲1268
据资料介绍,中国目前现存的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只有两座:一处是宜兴丁蜀镇的前墅古龙窑,另一处在广东佛山陶瓷重镇石湾的“南风古灶”。
丁蜀镇前墅村的前墅古龙窑创建于明代,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依然炉火不绝,是目前陶都宜兴惟一能继续使用的古龙窑,故有“活龙窑”之称,是展示陶都传统烧窑技艺的“活标本”。龙窑因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前墅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
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窑址:丁蜀镇前墅古龙窑。
图2
陶都丁蜀镇上古老的前墅村,安静、恬淡、古朴、安详,看上去与江南小镇没有太大的的区别。
图3
与江南其他村落不同的是,村子里到处都可以看见陶罐紫砂成品,连前墅古龙窑附近的陶器仓库,都是那么个性,特别是极富艺术感的墙壁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图4

前墅村的一角
图5

前墅村一户民居和屋前堆放的釉面陶器。
图6

前墅古龙窑外面看上去很朴实,
就像一处依山而建的民宅,
青瓦灰墙下面就是500多年历史的前墅古龙窑。
图7
进入古龙窑,首先看见古龙窑的底部,拱形的窑口和通风口。
而窑身与地面夹角为32度,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的,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图8
古龙窑窑头北尾南,窑身从下到上长度有50多米。
看上去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坡上,所以前墅村的古窑又称为龙窑。
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由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构成,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
图9
古龙窑的燃料是松枝,古窑边上堆满了小山一样的松枝,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松油味道。
千百年来,龙窑烧成完全依靠松枝和竹枝作为燃料,这确保了陶器的品质和个性。
图10
我去前墅龙窑的时候正赶上装窑,据同行的朋友介绍,目前利用大窑烧制的只是些工厂的大型紫砂器皿,如花盆、水缸等,一般每周四烧炉,烧制大约要48小时,还要24小时的自然冷却。而小件的紫砂壶现在都是电加热的小窑,一次烧制的少的几只,多的上百只。
烧成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
图11

古龙窑的龙头部分
图12

通风口和阻风石,火的大小是由小孔通过的空气量的多少来控制的。
图13
等待烧制的陶土物品
图14
等待烧制的陶土物品
图15
手工制作陶器的工人
图16
古窑附近的仓库有些荒凉
图17

工人们用手推车将待烧的东西拉到古龙窑,
我在这里拍摄了1个多小时,这两个师傅就没得空儿闲着。
图18
工人再把它们搬入古龙窑内,码放整齐,等待烧制。
图19
古窑仓库一角
图20
这次到古龙窑没有赶上烧窑和开窑,
有些遗憾,下次到丁蜀的时候再过来看看。
图21
天色将晚,我们准备离开丁蜀镇前墅村,前墅古龙窑。
图22
前墅龙窑薪火不熄,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引起宜兴市文物部门关注。1970年古龙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市文物部门为使这座全国罕见、尚在生产的古龙窑保持它特有的古风古貌,准备拨专款进一步进行修缮。大家正做着种种努力让龙窑的生命继续延长。
拍摄时间:2008年12月13日,拍摄地点: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拍摄设备:尼康D200.
文属于【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专辑:
(1)东降镇·杨明古桥
(2)方桥村·沈瑞州故居
(3)许舍村·黄草布
(4)葛埭村:5000年的传说
(5)烧香浜·横山草堂
(6)惠山古镇·江南祠堂
(7)李公祠·李鸿章弟弟的专祠
(8)在锡山俯瞰江南胜景
(9)天下第二泉
(10)新安镇·江南千年古刹净慧寺
(11)蠡湖最美妙时辰
(12)蠡湖畔的神秘花园
(13)夜游西施庄,赏月听锡剧!
(14)中国陶都明代古龙窑:前墅古龙窑
(15)紫砂(壶)和黄龙山
(16)荣巷,江南最大的同姓建筑群!
(17)荣巷古街上悠闲的人们
(18)清名桥,古运河上最美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