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齐鲁晚报:夏日话蛣蟟

2020-07-08 11:58阅读:
伏天到来话蛣蟟
王兆贵
  蝉这小家伙,老黄县话并不叫知了,而叫“蛣蟟”(jié liáo)。清代著名训诂学家、山东栖霞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写道,由于方言不同,各地对蝉的发音也不同,“今黄县人谓之蛣蟟,栖霞谓之蠽蟟,顺天谓之蝍蟟,皆语声之转也”。
  记得我在乡下时,曾到老家南园的梧桐树下,仔细观察过一只蛣蟟猴蜕变为蛣蟟的全过程。这天一大早,由于头天夜里下了一场透雨,菜园里土壤湿润蓬松,正适合蛣蟟猴从地底深处钻出地面。经雨水洗刷过的地表平整无痕,一只学名为若虫的蛣蟟猴破土而出,笨笨地爬上梧桐树干。停稳后,背部开始裂开一条缝隙。先是伸出两只“探头”似的暗红色眼珠,接着露出“盔甲”似的深蓝色背部,然后,“战袍”似的浅黑色羽翅也清晰可见。待到完全褪去丑陋的“外套”后,便伏在树干上一动不动了。看样子,它是在做脱壳后的短暂休息,其实是在等待身体曝光、吸氧后的钙化。因为这时它的身躯还很柔软,翅膀也未变硬,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一旦钙化完成,全身都变得硬朗起来,漆黑锃亮的“飞将军”就可以披挂上阵了。只见它轻松地爬向高处,伴随着一声啼鸣跃身而起,开始了它生命的新旅程。
  一声试啼梢头发,便向人间告夏至。等到树上蛣蟟多了起来,独吟就会变成和鸣。有高音,有低音,有节奏,有起伏,那气势不亚于一个大型合唱团。它们总是有规律地发声,受惊动后会戛然而止。天气越是炎热,它们叫得就越欢。待到秋风凉起来,它们也悄然告退。因此可以说,除了野地里的叫乖乖(蝈蝈),蛣蟟就是最具实力的盛夏代言昆虫了。
  年少时,对蛣蟟这种小飞虫了解不多,多得是抓蛣蟟的乐趣。抓蛣蟟的法子很多。可用丝网罩,可用马尾勒,可用麦胶黏,还可以用篝火诱捕。丝网是捕捉昆虫的常见工具,制作与操作简便,自不待言,后两种方法恐不多见。
  用马尾巴上的毛,做成可
松可紧的套子,绑在竹竿梢头勒蛣蟟,可是个技术活。由于马尾巴上的毛纤细光滑,蛣蟟即便被触碰到了也不会警觉飞走。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凝神静气,稳住竹竿,将马尾套对准蛣蟟的翅膀,向上一推一甩,勒到其外翅根部,这只蛣蟟你就逮定了。
  用麦胶黏蛣蟟这个土办法,原以为是胶东特有的。当我读过庄子后方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这种方法捕蝉了。他老人家讲的那个“佝偻承蜩”的寓言,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将一捧晒干了的麦粒,含在口中反复咀嚼成稠糊状,放进水中淘净麸皮,黏黏的麦胶就做好了。然后把麦胶捏成球形,沾到竹枝梢头,插进竹竿顶端塞紧便可。麦胶的黏性很强,可以保持较长一段时间。蛣蟟一旦被黏住翅膀,无论怎样挣扎,都难以逃脱。
  待到夜幕降临,最好在没有月光的黑夜,找一棵不生毛虫的大树,在树下点燃一堆篝火,然后摇动树干,被惊动的蛣蟟便会纷纷扑向火光。蛣蟟夜盲,落到地上就飞不起来了,只能原地打转转,任凭你手到擒来。喜欢昆虫烧烤的人,顺便将逮到的蛣蟟投入余火,便可尽享原生态美味,哑巴蛣蟟的味道更香一些。
  事实上,蝉的资历比人类还要古老,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蝉就开始在大地上飞歌了。蝉也有族类之分,那种个头较大、躯体壮实的红眼蝉最为常见。除了靠羽翼摩擦发声外,雄蝉腹部还有明镜似的鼓膜,如同响板一样奏出高分贝的音量。为了吸引异性,它们必须象男高音一样拼命歌唱来求婚。雌蝉在“音乐之声”的诱惑下,慢慢地向雄蝉靠拢,风流过后会把卵产在树枝上,幼虫孵出便掉落到地上,钻进地下深处,潜伏在树根上吮吸营养。待到第二年夏天,它们又从地下钻出来。
  北美有一种周期蝉,发育过程非常缓慢。幼虫蛰伏十七年后才钻出地面。得见天日后,大约只能存活一个月时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它们要补充营养,增强体能,还要高度警觉摆脱来自天敌和人类的捕杀,尤其是要抓紧时间完婚和产子。完成传宗接代使命之后,周期蝉便会悄然告别生命之旅。这引起了很多生物学家浓厚兴趣,至今还没有给出被一致认可的答案。但它们那种周而复始、繁衍生息的顽强精神,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周期蝉的一生中,十七年的漫长等待与一个月的生命绝唱,让我们真正感悟到,什么叫甘于埋没,怎样才算耐得住寂寞,如何在有限的光阴中唱响生命之歌。
齐鲁晚报:夏日话蛣蟟
附注:本文发表在《齐鲁晚报》2020年7月8日青未了副刊随笔版,编辑孔昕。已被新浪网推荐到博客首页。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